中國公益慈善機構70%以上的資金來自企業捐贈,如果企業陷入危機,公益慈善機構的日子便不好過,很多需要救助的社會群體便得不到救助,社會問題則更加嚴峻。社會問題的嚴峻又會反過來影響經濟發展形勢,使得企業更加不愿意投資,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
導致這個惡性循環問題的根本在哪里?經濟形勢不好是主要的原因,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對企業做公益慈善存在很多的誤區和偏見,希望企業不要任何回報地做公益。在這種思維下,企業就沒有動力去做公益慈善,不做還好,一做麻煩一大堆。
問題的解決之道,是我們要摒棄傳統的認識和誤區,創新我們的理念和方式方法。
比如雀巢咖啡,為了保證其咖啡的品質,通過幫助一些種植咖啡豆的弱勢群體改造技術,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一方面使得這些貧困地區的農戶生態變得更好,另外使這些農戶的生活更有品質。思科也通過培訓下崗人員、弱勢的婦女,讓他們一方面學習電腦技術,同時也為思科培養了潛在的人力資源,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所以我們應該允許多元化,允許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實現經濟、效益的平衡。由此,企業在做公益的過程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第一目標,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為自身創造價值。
企業從事公益慈善也要改變傳統的投資模式。其實,企業能給公益行業帶來的絕不僅僅只是錢。公益慈善最缺的是人,有了人才,錢自然而然會來。我們期待企業不僅投入資金,而且期待企業的員工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公益慈善組織的活動,參與志愿者活動。
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很多發展中國家相比,差距最大的是志愿行為的參與比例。我們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慈善,不僅僅是逢年過節的走過場,而是作為企業,有更富戰略的眼光和更深度的參與。
中國的人才在企業,不在公益慈善部門。我們需要來自企業的志愿者,不僅是簡單地做一些志愿行為,更要把其知識技能帶到公益慈善機構,幫助公益慈善機構發展,使公益機構的效率變得更高,讓我們的社會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
最后,企業在從事公益慈善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新的投入方式和新的理念,還要有新的方式方法,以此帶動公益慈善效率的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