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一項由中國文化報社聯合人民網等網站共同組織的“演出票價在線調查”正在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5%的公眾基本不看演出,更不會自己花錢看演出,他們認為,現在的演出票價非常高,很難買得起,即使有打折票也從來沒有買到過。大多公眾認為,80元左右的演出票價最合適。
85%的公眾從不花錢看演出
現在,各種各樣的演出包圍著我們的生活:香港超級巨星的演唱會,法國、俄羅斯的芭蕾舞,中外合作的交響樂,老星新人的小劇場話劇……娛樂演出可謂活色生香。
與熱熱鬧鬧的演出相比,當本次調查問及“您平均每月看演出的次數”時,情況卻冷清了很多。85%的公眾表示“從來不看”,12%的人每個月看一到兩次演出,而每月看兩次以上演出的公眾只有3%。
調查還顯示,85%的人承認不會自己花錢看演出,每月花100元以下看演出的占了6%,每月花200元以上看演出的也只占6%,其中僅有3%的人能夠接受1000元以上的高額演出票價。
80元的演出票價合情合理
老百姓為什么不去看演出?大多數結論認為,是高票價抬高了人們欣賞藝術的門檻,在本次調查中,這個結論再次得到證實。
調查顯示:91%的公眾認為現在的演出票價“非常高,很難買得起”,5%的人認為“還行,勉強買得起”,只有3個人表示“價格不算高”。
那么,您覺得看一場演出花多少錢比較合適呢?超過6成的公眾認為,80元左右是比較合理的價位;11%的人可以接受每場100元左右的票價;如果演出票價在100元以上的話,只有3%的人愿意花錢看演出。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國的演出票價大都與本國國民收入息息相關。在美國、烏克蘭、日本等國家,一場演出的平均票價一般保持在國民月均收入的5%以下。而在我國,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買一張歌劇、交響樂或芭蕾舞演出票,通常需要花費500元以上,相當于一般教授工資的1/6至1/8。可以看出,這個價格已經超出了一般觀眾的承受能力。過高的票價把普通觀眾拒于門外,看演出變成了“貴族消費”。
一般公眾不知道打折票
與國內演出票價越來越高形成對比的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即將對票價進行再度調整,最低票價將從20美元降至15美元。談及原因,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總裁皮特·蓋爾博在不久前舉行的“上海國際音樂高峰論壇”上說:“我覺得,大都會歌劇院票價太貴了,有錢人才能負擔得起,而一般人難以承受,所以要降。”他還介紹說,大都會歌劇院一共有3800個座位,但每一場演出都會特別辟出150個位置“打折降價處理”,“因為這些靠近走道的座位,可能在欣賞表演時有噪音”。
國內公眾能夠買到打折票嗎?調查顯示,75%的人從來沒買到過打折票,10%的人買到過一兩次,只有2%的人買到過很多次,或每次都買打折票。
當調查問及“如果您花300元提前買了一張票,結果發現屆時同樣的票只要30元就可以買到,您會怎么想”時,一半的人“有上當的感覺,以后再也不提前買票了”,還有36%的公眾“感覺受到了欺騙,以后再也不買這個演出商的票”,只有個別人“心里覺得不舒服,但以后該怎么著還怎么著”或著覺得“無所謂,沒什么大不了的”。
由此可以看出,國內公眾對于打折票信息的了解并不通暢,大多數人對打折票一無所知。
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是降低票價的關鍵
本次調查還對演出票價高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超過40%的公眾認為,是因為演員出場費太高;26%的公眾認為是“演出商想大賺一把”;還有16%的公眾認為,純粹是演出商在相互攀比。
對此,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司長劉玉珠撰文指出,北京演出市場的票價較高,除了公司的經營策略外,也有一些不正常因素在起作用,比如高場租、高出場費的問題、安保費用問題、贈票問題、假票問題、票務代理方面的問題,這些因素人為抬高了演出市場的票價,影響了人們對演出的消費。這種現象一是從微觀上扭曲了演出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抬高了市場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對高票價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二是從宏觀上損害了政府形象,影響了政府聲譽,降低了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
中國文聯演藝管理中心主任郁鈞劍認為,造成劇場票價過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點原因:一是舞臺制作奢華攀比之風盛行,就連一些省(市)級的大型晚會,動輒都投資千萬元以上,由于成本過高,在知道無法賺回成本或者難以贏利的情況下,便提高票價將后果轉嫁給觀眾。二是創作人員和演職人員的勞務成本不斷增高,很多人還互相攀比。三是贈票也是高票價的幫兇,因為反正是贈票,票面上打印的票價越高,越能達到贈票的功效。四是組織演出的稅負過重,根據國際慣例,通常的文藝演出都是免稅的,而我國對組織演出的機構均按與普通工商企業相同的稅率征收營業稅和所得稅,過重的稅負必然造成過高的票價。五是媒體對文藝演出宣傳費的收取,許多國家通常按公益類廣告對待,而我國則與商業廣告的收費等同。
在專家看來,要改變票價過高的情況,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是關鍵。通過文化體制改革能使每一個文藝演出團體將自己的生存、演藝人員的生存與票房掛鉤,就能在制作成本上厲行節約,降低票價,讓觀眾走進劇場,營造出多演多賺、不演不賺的良性循環氛圍。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