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渭源縣張家堡小學代課教師王政明和孩子們的課堂
近日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介紹說,截至2005年,中國的中小學代課教師約有44.8萬人,分布在農村公辦中小學的大約有30萬人,占農村公辦中小學教師總數的5.9%.王旭明指出,可以預期,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要把余下的44.8萬中小學代課人員全部清退。
這是一群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師,在特有的歷史舞臺上為中國農村教育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今天,他們任務已經完成,在接受全國人民對他們的敬意以后,他們將默默地退出歷史舞臺,回到自己的生活軌跡。
王政明教出了76個大學生,村里三代人都是他的學生。每天,王老師都要護送小學生回家。
從50年代起,我們的民辦老師洗掉手上的泥土,走上了講臺,支撐起貧瘠土地上的農村教育。他們成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也成了農民走出貧困的希望。從走上講臺的那一天起,他們就撐起了教育的一片天。
甘肅會寧縣常山小學代課教師王建林正在孩子們上課 他們與正式教師做著同樣的工作,他們走上講臺拿起課本,為孩子們傳授著文明的精髓,他們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撲在了教學當中,在惡劣的教學環境下,為農村教育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青春,他們把一切都給了孩子們。他們用真實的經歷演繹著無數的鳳凰琴的故事。 |
代課教師王建林:只要我活一天 學校就開一天
他們只有教師的稱號沒有教師的待遇,他們有著教師的尊嚴卻又有農民的性格。他們的待遇是最低的,從幾袋米到幾十塊錢再到幾百元,他們的待遇在教育崗位上屬于最低限,他們是教師的另類,可這正是他們另類的偉大。他們看重的不是錢,而是自己能夠為孩子傳播的微薄知識。如果為了錢,他們可以全身心的去經營自己的土地、外出去打工,其實任何一種收入來源都都比這樣的營生多,可是他們沒有離開,他們說,我走了孩子怎么辦?于是他們不斷的奉獻,用日益干涸的血汗來滋潤農家對知識的渴望,孩子的前途最重要。
朱瑞發把人生的美好時光奉獻給了山區教育事業
恐怕他們是中國第一個可以兼職的教師職業,因為他們還有自己的副業——農田。下課后批改完作業,我們的民辦老師并不是去休息,因為他們還有更多的農活等著他。一年的口糧還得等待自己去耕種。雖然他們知道田里的收成肯定會比當教師來得多,但他們依然把自己的本業當副業來經營。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在孩子的前途面微不足道。
13年,一人撐起一所學校,山村代課教師李小峰演繹《一個都不能少》現實故事
李小鋒,每天放學都要看著學生安全離開,這一習慣已經堅持了13年
他們固守清貧,卻無私奉獻。
他們是歷史產物,他們也要回歸歷史。在我們的民辦教師為農村教育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由于他們的基礎水平低、知識底子薄而造成農村教育質量不高,從而造成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的拉大,農村教育靠代課教師支撐的做法已經在阻礙中國教育的發展。雖然他們很努力,但為了更多農村孩子的前途,我們只好用優秀的師資來提高農村教育質量,來拉近城鄉教育的差距。我們要讓農村的孩子享受與城里一樣的教育,讓他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代課老師王政明舍不得在回信時使用南京審計學院大學生信件中夾帶的郵票
許多代課老師的素質并不低。四川的一位代課教師拿出教師資格證和自己參加培訓取得的優異證書時一臉無奈
一位表現教學優秀的代課教師獲得的榮譽證書
不管如何,都是教育部對農村教育的重視,都是對農村孩子的關心。目的是好的,但我們還關心過程。畢竟這涉及到為中國農村教育做過巨大貢獻的民辦教師的前途,他們何去何從,怎樣來補償他們這些年默默奉獻的損失,如何來安排我們功臣的未來之路,我們期待教育部不是野蠻的清退,而是在補償民辦教師勞心勞力的損失前提下,為他們鋪好以后的生活、工作之路。
“清退”這個詞真的很殘忍,但這是歷史發展的無奈,也是我們對奉獻者的無奈。舞臺終須結束,功臣終須退幕。我們在給予我們的代課教師以敬意的時候,順祝老師們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