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按鈕一打開,藍國前開始在飼料攪拌機前忙碌,添加玉米粉、青飼料、清水……眼前攪拌機聲聲轟鳴,身后群雞咕咕歡叫,這個常年在山外建筑工地為生活打拼的48歲的瑤族漢子,現在“改行”成為了石山里的“雞司令”。
藍國前家住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龍灣鄉琴棋村龍收屯。位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都安瑤族自治縣,全縣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石山面積占89%,素有“石山王國”之稱,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廣西4個極貧縣之一,至今尚未脫貧。當地許多群眾世代生活在巍巍大山中,生活艱苦,增收艱難。
抬眼山石嶙峋,俯瞰群山莽莽,生長在這里的藍國前18歲就背著行囊走出大山,為生計摸爬滾打。“這么多年來,我什么工都做,做得最長的是建筑工,近15年來一直在各地建筑工地奔忙。”他說。
今年春節前夕,藍國前和一起在外務工的愛人藍月艷回到龍收屯過年。春節過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們外出務工的計劃被耽擱了。
藍國前了解到,脫貧攻堅對口幫扶單位去年為村里建了養雞基地。憑著自己多年在外打拼的一股闖勁,藍國前毛遂自薦,找到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派駐琴棋村第一書記欒利建,表達想要承包村里養雞基地的愿望。
“我2019年7月份才到琴棋村,我來的時候,藍國前一直在外打工,我對他不是很了解。”欒利建說,藍國前找上門來的時候,因為對這位瑤族大哥了解不多,他不敢貿然將養雞基地交給藍國前。
藍國前沒有氣餒,連續3次登門找欒利建,一再把養雞的設想向欒利建和盤托出。最終,欒利建被打動了。
村委班子研究決定,同意2015年已脫貧的藍國前作為致富帶頭人承包村里的養雞基地。按照合同約定,他每年向村集體繳納一定數額的養殖基地租金,每賣出一批雞,按照一定比例向村集體上繳部分收入,這些資金將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由全體入股村民參與分紅。
藍國前帶著愛人藍月艷來到離家約1公里的養雞基地,正式“改行”養雞。
“這個養雞基地以前養殖規模是1000只雞,我把它擴大到3000只。”藍國前說,養殖量小,不光自己賺不到錢,村集體經濟收入少,村民也得不到多少分紅。
目前,藍國前養的第一批3000只雞馬上可以出欄了,光是賣雞蛋已有1萬多元收入。在欒利建的推介和幫助下,來自北京、深圳等地的訂單向這片大山“飛”來。“今年,我們村完成270萬元的銷售訂單沒有問題。”欒利建說,在藍國前的示范帶領下,琴棋村養雞規模已達5000只。
初步看到“錢景”的藍國前不但橫下心來要把雞養好,還準備發展規模養豬。“既然村里讓我來做致富帶頭人,我就要把這個頭帶好。”他說,一定通過自己的努力增加家庭收入,同時帶領鄉親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