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斌(資料圖片) 記者 王旭東 攝
他是陜西志愿服務事業的先行者和探索者,用業余時間堅持16年時間發起創辦了“全國志愿服務優秀示范團隊”——029公益組織,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孩子和老人,以獨特的公益教育理念,培養和發展了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
他是陜西029公益服務中心發起人孔斌。不久前獲評2019年度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暨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
1988年夏天,孔斌跟隨母親從湖南寧遠縣來到西安這座古城,和支援大西北68年的父親結束了兩地分居生活,也從此成為一位在西北成長的陜西人。
1994年,17歲的孔斌從電力技校畢業,分配到了潼關變電站工作。在那里,他了解了秦嶺深山里老人與孩子們的真實生活,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了公益之路和志愿行動。
引導他真正成為志愿者的是一位叫“二嫂”的人。“‘二嫂’是華商網公益互助志愿者組織的活動負責人,當時在西安很有影響力。2002年,我跟著她一起去看望孤寡老人孔姥姥、走進雁塔區敬老院與老人們聯歡,帶著5歲多的女兒為白血病患者進行義演,走上街頭進行國慶安保,獻血跟車、交通協勤、關愛殘疾人、走進社區等等。”孔斌笑呵呵地告訴記者,“沒想到就這樣在公益路上,一下子堅持了整整16年,從一名熱血青年到了四十不惑,濃黑的頭發也成了‘聰明絕頂’。”
受母親的影響,2004年孔斌出資建立了西安公益網,2006年開始組織自己身邊的自考生,發起了西安公益聯盟民間志愿組織。
“對于我這個在西安和潼關兩地奔波的人來說,做志愿者的組織工作真的太不容易。從2006年到2009年三年里,每次去敬老院、兒童村開展活動,都要打上百個電話招募,為活動做策劃、寫方案、籌資金、做宣傳等,經常忙到凌晨兩三點。記得有一次由于長時間坐在電腦旁,得了嚴重的急性尿道炎,一周時間疼得躺在床上爬不起來,多虧妻子精心照顧才得以恢復。”孔斌說。
即使有諸多不便,孔斌在公益道路上卻從未停下腳步。
2009年春天,他開始帶著助學愛心人士,行走在藍田縣玉川鄉大雪齊膝的深山里,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踏雪之旅,把500元愛心款送到孩子手中。這一年,029公益蒲公英貧困地區一對一助學志愿服務項目啟動,十余年時間里,該項目每年一對一資助1000名左右的貧困學生,建立全省120多個助學慈善點,每年資助金達百萬元。
2014年夏天,孔斌帶領著志愿者團隊,深入蓮湖區唐都花園等十多個社區,走進100多戶孤寡老人和困難老人家里,考察情況、了解需求。這一年,029公益紅太陽社區孤寡和空巢老人志愿服務項目正式啟動,在蓮湖區民政局、老齡辦的政府購買支持下,開展親情陪伴、健康到家、外面藍天、節日慰問等志愿活動,平均每年服務1200名老人,服務社區50多個,志愿服務時長5萬小時以上。
2016年秋天,孔斌又出發了!他帶領團隊探訪藍田、周至、淳化縣等農村,一個村莊挨著一個村莊,一戶人家接著一戶人家,磨破了一雙雙新鞋,用腳步考察和調研出楊斜村等20多個村的400多戶困境留守兒童家庭。這一年,康蕾計劃關愛農村困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項目啟動,兩年里,探索出“媽媽的小飯桌”“第二課堂藝術班”“愛心與城市兒童走進農村”等多個志愿服務項目,幫助了1534名留守兒童。
16年來,無論是助學、敬老,還是助殘、扶貧,孔斌總是在農村和城市社區里做一名普通的志愿者,他把志愿精神總結成六個字:“無所求、有所得”。
他說,在每個春夏秋冬,我帶著“無所求、有所得”的志愿精神走進政府、企業、學校,做“打開公益之門”的千人公益講座,我要號召更多人參與志愿服務,為實現“人人參與公益、人人皆志愿者”的偉大目標而堅持不懈。
記者張端 實習生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