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基金會工作之前,曹紅梅在企業擔任職業經理人。2019年5月,在當地政府和相關政策的鼓勵下,有著金融和商業背景的曹紅梅發起創辦了蘇州市第一家個人捐資設立的慈善基金會——愛心達人慈善基金會,擔任秘書長。
從金融行業到全職公益人,曹紅梅被問及最多的就是為什么選擇做公益。而說起她與公益的結緣,還要從兒時說起。
曹紅梅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很小的時候就受到過國家的資助以及來自他人的幫助。小學二年級時,因為學校離家路途遙遠,中午無法趕回家吃飯,父母就為她在學校附近找了個“五保戶”搭伙。
小時候的曹紅梅并不理解什么是“五保戶”,令她記憶深刻的是她好幾次來到“五保戶”奶奶家吃午飯,奶奶都會給她做一碗面,里面會加上青菜和一顆雞蛋。“但奶奶的碗里每次都只有面條和青菜,奶奶總告訴我是因為她膽囊不好,不能吃雞蛋,那時的我信以為真。”
“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卻一直都在幫助別人。”這在小小的曹紅梅心中種下了愛的種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顆種子在她心里生根發芽。
由此,六年前曹紅梅辭職,租下了600平方米的場所,開辦了留耕堂中醫診所,向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免費的中醫診療服務。三年間,接受免費診療的患者達上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免費的中醫診療服務的運營成本三年共計超2000萬元,而這些支出都是曹紅梅自掏腰包。
“依靠我們自己的能力做了三年多,但個人的資金是有限的。為此,蘇州市民政局建議我們成立一家基金會,讓有能力的愛心人士加入到這個組織里,一起幫助他人。就這樣,2019年5月我們注冊成立了愛心達人慈善基金會。”曹紅梅說。
讓公益就近就便降低參與門檻

基金會工作人員及志愿者慰問服務對象
《公益時報》:目前國內外有不少基金會都是個人出資成立的,為什么你發起成立的基金會以“愛心達人”命名,而不是以你的名字命名?
曹紅梅:我們希望愛是無差別的,能夠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同時,希望受助人未來能反哺社會,也變成達人,有一個愛心的傳遞。另外,也是希望給捐贈了時間和金錢的志愿者和捐贈者一個“愛心達人”的稱號,把基金會變成所有愛心人士的家。
雖然現在國內有很多基金會是由個人出資成立的,但我們是蘇州市第一家個人捐資設立的慈善基金會。2019年5月,基金會經蘇州市民政局批準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致力于降低公益門檻,讓愛心款100%送達,100%透明,讓公益可被監督、可供選擇、就近就便,讓更多人成為愛心達人。
《公益時報》:從最初埋下公益慈善的種子到后來發起成立愛心達人慈善基金會,兩年之后再來看這件事,你如何評價自己當時的決定?
曹紅梅:我們創始人和創始團隊大部分都有金融和商業背景,跨入公益領域也是機緣巧合。但進入這個領域后我們發現還是有很多的挑戰。感觸最深的就是,公益好像誰都會做、能做,但是做好公益是非常難的,需要很多專業化、職業化技能,也需要社會創新的想法和勇氣。就比如誰都會做飯,但要想開個飯店就不容易了,全國餐飲業有70%的比例每年要洗牌,如果想成為成功的餐飲企業那就更難了。
所以我們就想沉下心來挑戰一下,希望愛心達人慈善基金會能成為一家職業化做好人好事的機構,圍繞基金會的核心功能做一些工作,降低公眾參與公益慈善的門檻,增強公眾參與公益慈善的意愿和能力;解決公眾不知道上哪做公益、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做了公益后會有什么后續的反饋和結果,不知道誰可被信賴等等一連串的“不知道”,使他們自然而然地成為愛心達人。
《公益時報》:“把基金會變成愛心人士的家”這個愿望如今來看你覺得實現了嗎?
曹紅梅:今天來看離我們的愿望還有一段距離,但幸運的是我們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不斷往前走,并獲得了社會及企業的認同。分享一組數據:截至目前,有16754人作為愛心達人參與到我們的公益活動中,幫助了371444人。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感染了很多人,也讓更多人得到了幫助。
《公益時報》:在堅守的過程中,你覺得遇到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曹紅梅:首先是在核心的定位中幫助更多人成為愛心達人,在這個過程中去做透明。我們從成立的第一天開始,每年的年報、每個月的月報、每日的日報就明確了發布時間。年報是每年的1月10日經過審計后對外發布;月報是每個月1日上午9時準時發出,雷打不動。從2021年6月1日開始,除了月報和年報,我們又增加了日報,每天上午9時準時發布。
設定這樣的固定發布時間也是倒逼我們所有內部建設工作的日常推進。無論是年報、月報還是日報,每個數據都是精確到每一個人的。這一過程中的難度同樣也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其次是降門檻,我們把現在的門檻都放到了社區,針對每一個想做志愿者和捐贈的人,在這一過程中的挑戰也是很大的。
通過“基金會+”的模式激發更多人的愛心

助農扶貧社區公益市集
《公益時報》:剛剛你提到把項目門檻放到了社區,可否詳細介紹下?此外,也請介紹一下基金會項目的落地模式。
曹紅梅:我們的運作主要是通過“基金會+”的模式:
一是“基金會+社區”。我們在社區做了一個幸福公益站+門口公益活動,主要針對那些想等到有時間、有錢了再去做好人好事的人,促進這群人就近、就便做公益。我們重點推動的群體是兒童,鼓勵他們在社區附近利用自己的技能參與公益,比如幫爺爺奶奶上一堂智能手機運用課等。大一點的孩子也可以帶小一點的孩子進托班,幫他們讀繪本,做手工,以此來鼓勵孩子通過實踐活動去幫助他人。另一種方式是通過以買代幫的方式,基金會與農戶直接對接,通過嚴格的檢驗后將優質水果、農作物輸送到社區。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在家門口購買到農產品,同時也隨手做了公益。這種方式既打破了以往“直接給”的模式,幫助山區的同時還可以促進農戶種植的積極性。此外,我們還在辦公場所開辦了慈善超市,把適合辦公場所的吃的用的放在慈善超市,所有的利潤我們全部用于捐贈,超市的工作人員目前都是無薪資的志愿者。
二是“基金會+社會組織”。比如像公益助農、環保類的項目進社區時,我們就通過孵化幸福驛站的一些社會組織去做,我們把標準制定好,目標就是讓受益人在得到幫助后生活發生變化。

曹紅梅主持基金會一年一度的慈善拍賣會
《公益時報》:在實踐和探索“基金會+”模式包括運作基金會過程中,你有哪些經驗和感悟?
曹紅梅:首先,這種模式是可復制的,社區的最大訴求是服務社區內的居民,我們這種模式可以很好地與社區的訴求相結合。
其次,在需求上要有共建機制。想要更多居民參與進來,首先要帶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我們更多是通過授予他們志愿者光榮稱號的方式,給予他們精神和物質的雙重鼓勵。在這個過程中去激發更多的社區人參與到社區貢獻中來,因為共贏才是合作的基礎。
在公益行業,遇到問題通常的解決思路是分頭分工,不同機構各司其職,各管一邊。這種專業化的分工模式有一定好處,但同時也會造成資方及項目方的內部分裂,使兩類機構越走越遠。這其實就是外部兩個群體的需求認知隔閡,內化成了行業內部的分工隔閡,核心的矛盾沒有變化。我們這兩年的感受是,要通過一些好的方法來整合,拉近雙方的需求和認知距離,在這個點上多下功夫。這也是愛心達人追求的公益“專業化、職業化”。
《公益時報》:你剛剛提到“共贏”的概念,為了激發更多的社區人參與到社區貢獻中來,要給予他們精神和物質的雙重鼓勵。怎么理解這一說法?
曹紅梅:首先,我們在蘇州市區各大核心地段洽談了近三萬塊大屏的滾動傳播合作。同時,跟蘇州電視臺合作,每個月選出一名表現突出的月度愛心達人,由他們來拍攝愛心達人志愿者的公益故事或事跡,在近三萬塊的大屏上進行滾動傳播,從而讓更多的人看到志愿者的好人好事。只要志愿者做了好人好事,我們就會盡最大的努力來放大志愿者個人的善。其實物質需求并不是第一位的,愛心被看到、被尊重才是最重要的。
從今年開始,很多家長讓孩子來社區做志愿者,因為孩子的慈善行為有輸出。我們的日報每天上午9時會公布前一天的愛心達人,包含志愿者和捐贈者的名字、做公益的時長、服務的內容以及感受等,這樣可以讓他們的家人以及身邊的人都能看到。
其次,我們正在推進的一項工作,就是針對每個孩子做一個公益賬戶,從孩子第一天做公益開始,積累的志愿時長、捐贈的零花錢、通過義賣創造的價值、幫助了多少人等都將記錄在這個公益賬戶中。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向學校發一封推薦信,證明孩子一年的公益行動。這樣可以幫助老師和校長看到孩子在學校和班級除學習成績以外的另一面。同時,也讓孩子在個人成長和品德方面有所提升。
隨著公益賬戶時長的增加,我們會給他們提供不同層級的服務,比如我們會為孩子申報市級優秀項目,或者市級好人,給孩子入學升學以及未來的就業加分,讓更多的群體看到孩子多維度的一面。
設立公益賬戶和企業公益基金是下一步重點

資助公益項目
《公益時報》:這么多有意義的事推動下去很需要人,愛心達人慈善基金會現在有多少專職人員?基金會的項目設計和執行主要依托專職人員還是志愿者?
曹紅梅:我們現在有專職人員15名,志愿者超12000名,項目設計是專職人員、捐贈人、志愿者、受益人共同參與的。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項目框架設計出來后,會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聽取捐贈人的意見?;饡總€月20日是開放日,這一天探討的就是前一期所執行的項目情況,也會聽聽大家的意見,從捐贈人角度了解他們希望看到什么樣的結果。
《公益時報》:目前基金會重點開展的項目以及重點關注的領域有哪些?
曹紅梅:我們的項目分慈善項目和志愿項目,其中有兩個項目比較有代表性。一個是“我們一起上大學”,項目主要資助中西部偏遠地區學習意愿強烈、家庭困難、學習成績優異的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并持續跟蹤孩子的成長變化,直到孩子考上大學。
在這個過程中,每兩個月我們必須要跟蹤孩子在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記錄在孩子的成長檔案中。我們每兩個月要向捐贈人進行一次匯報,等學期結束后會將孩子的學習報告單包括班主任的評語、家長對孩子的評價等一并向捐贈人匯報。同時,捐贈人會在孩子每一學期開學也就是助學金發放時,以及學期末做兩次實地走訪。這個過程中,捐贈人可以帶自己的孩子走進山區,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的孩子。
還有一個項目是“監護缺失兒童幫扶計劃”,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幫扶:一是結合社區做的愛心小屋,這些監護人缺失的孩子基本都是由爺爺奶奶或是鄰居照顧,很多時候都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為此,我們跟社區聯合做了愛心小屋,定期會有志愿者加入做一些興趣培養活動,比如運動、魔術、畫畫等。二是聯合具體家庭,為孩子打造一個學習空間,由我們配備書桌、書本等,幫他們制定學習榜,為孩子營造學習的空間和氛圍。三是聯合學校班主任,在學習的過程中多鼓勵孩子舉手發言,培養孩子自信心。四是聯合愛心志愿者,為孩子找一個“愛心媽媽”,固定且定期跟孩子進行溝通,負責孩子學校、社區以及家里日常的生活,就像代理媽媽一樣。
《公益時報》:基金會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什么,2020年的收支情況如何?在增值保值方面是怎么做的?
曹紅梅:我們基金會還比較年輕,年平均收入在1200萬元左右,支出為70%左右。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共接收捐贈3100萬元,支出約2200萬元。主要捐贈來源是企業和個人,目前主要是私募的方式。所有進來的款項我們是不扣一分錢手續費的,也不扣管理費,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工資目前都是定向捐贈。
在保值增值方面,基金會的初始資金是200萬元,2019年我們的投資收益是12萬元,2020年投資收益超過30萬元。

基金會疫情期間為社區捐贈防疫物資
《公益時報》:2021年,中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能否談談你對新形勢下公益行業未來發展的預測和看法?
曹紅梅:這兩年的疫情和經濟形勢影響到了各行各業,改變了公眾的生活狀態,同樣也影響到了公益行業和基金會的生存發展。作為一家新生的基金會,我們也有很大的壓力,但是我們感覺變革的時代也蘊含著很多發展機會,公眾對“第三次分配”等概念需要深刻認知。這其中,公益行業和基金會有很多可以切入的工作機遇。
基金會目前重點推出了兩方面工作:一是針對6到12歲的孩子設立公益賬戶;二是針對企業推出公益基金,在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同時建立公益基金,在做大做強的同時讓其可持續化,這樣每年都會有保值增值空間,然后雙方共同約定保值增值部分的用途。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更好地去定義我們要服務的對象。基金會存在的價值是讓更多人在有錢有時間投身愛心事業時,能夠找到一家值得托付的基金會。這是我們確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