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一定要買房嗎?
這是湖南某部門興建的經濟適用房,實行定向銷售,中低收入群眾根本無法享受。 |
實現“居者有其屋”,不代表人人都要買房。1998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應盡快建立起以經濟適用房為主和租售并舉的住房供應體系。然而,迄今為止,大部分地方政府走的卻是“只售不租”的路線,如此單一的售房市場,連發達國家都無法做到,房價非理性上漲也在所難免。
廣東省房地產企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蔡穗聲說,一步到位的住房消費觀念應該有所調整。住房是價值最大的超耐用消費品,一套住宅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不可能人人都買得起。即使在發達國家,居民住房自有率也僅為50%左右。對于最低收入家庭以及外來人口等高流動性人群,租房是他們的首選。我國目前的房屋自有率在80%-90%之間,這并非好事。房地產是資源消耗型產業,土地,尤其是耕地消耗很厲害,廣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的人均耕地面積已經低于聯合國警戒線。
廣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蜀健認為,現階段不應一味強調建“經濟適用房”,政策規定的經濟適用房建設的利潤率不得超過3%,在操作上存在很多問題。政府當然有責任保障公民的居住權利,要實行"居者有其屋"政策,但是“居者有其屋”決不等同于“居者有房產”,“居者有其屋”可以通過政府提供廉租房和住房補貼的形式來解決,這種做法在香港已經很成熟、很成功了,在廣州也正在逐步推廣。
我國城市的住宅消費熱潮中,有不少認識的誤區。大部分年輕人熱衷于買新房而不愿買二手房和租房,“一步到位”的住房消費觀念較為普遍。一些媒體的住房消費引導存在誤區,通常一個大學生畢業兩、三年,才能買房結婚,父母要來住,還要請個保姆,于是便買1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房子。蔡穗聲說,全世界(除了中國)沒有這樣的好事情,美國、英國、日本哪個國家的大學生畢業就敢說買房的?這種提前消費并不值得鼓勵。
建立獎懲分明的“廉租房”考核機制
建設部公布70個地級以上城市尚未實施廉租房制度,具有一定的標本意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存在的政令不暢的現實困境。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根本原因主要還在于激勵和懲罰機制的缺位。
湖南省建設廳房地產處處長彭先成說,湖南省之所以廉租房建設一直搞得有聲有色,百姓拍手歡迎,就是因為將廉租房建設面積納入到省政府“八件實事”的考核中,任務沒有完成的省政府給予嚴厲批評和相關處罰措施,任務超額完成給予獎勵。
長沙市近年來修建了大量的經濟適用房,解決了不少中低收入的住房難問題。 |
激勵與懲罰機制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有了激勵機制,地方政府才有嚴格執行上級政策的積極性和動力;有了懲罰機制,地方政府才能更清晰地認識到不依照法規、政策行事的嚴重后果。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政令必然會暢通無阻。
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缺少的恰是這種配套的激勵和懲罰機制。廉租房最大的作用是滿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和拉低瘋漲的房價。據《上海證券報》披露,廉租房與房價呈反比關系。廉租房的供給每增加5%,就會迫使房價下降3%--4%,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老百姓。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明確提出要要著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嚴格控制高檔房地產開發,重點發展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賃制度。通過租售并舉的辦法,不僅形成住房的梯次消費,還讓群眾有了購房預期的安全感,可以制止市場恐慌心理,遏制房地產市場的一些炒作行為,平抑商品房價格的不合理上漲。
因此,有必要把公共住房保障制度落實情況列為政績考核內容,把政府用于住房保障方面的財政支出金額、投入比例以及增長幅度,解決中低收入群眾住房問題戶數及覆蓋面等,列入政府考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