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追討版權讓網站活不下去?
2006-04-25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江蘇省國稅局、江蘇省農林廳、中國廣告網、安徽商網等近10家機構,被一家版權代理公司接連告上法庭。
北京三面向版權代理有限公司(下稱“三面向公司”)狀告他們所經營的網站“擅自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且不署名”。
此前,江蘇、安徽的106家網站因為同樣的侵權行為接到了這家公司的律師函,其中80%是政府部門主辦、主管的網站,這次被起訴的是其中“態度最為惡劣”的幾家。三面向公司表示,這只是他們“維權”行動的一部分,還將在其他省份也開展類似的“維權”。
信息產業獨立評論家方興東說,如此大規模的“維權”在中國互聯網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而如果他們“維權”成功,網站再不能自由轉載,這對于互聯網的發展將是災難性的。
三面向公司通過轉讓協議獲得106篇論文的著作權,從去年開始著手收集網絡侵權的證據。今年春節后,三面向公司委托江蘇鐘山明鏡律師事務所處理江蘇、安徽兩地版權侵權問題。三面向公司總經理詹啟智說,盡量通過談判達到和解,只有對那些對律師函不理不睬的網站,公司才會起訴。
江蘇鐘山明鏡律師事務所的賈政和律師說,這106個侵權案件只是冰山一角,一篇好的文章,全國可能有成百上千家網站轉載。之所以選擇政府網站,主要原因是“政府網站比較好找,而且執行起來也容易一些”。
對這種追討著作權的做法,一些政府網站并不以為然,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網站負責人甚至認為三面向是在靠版權賺錢并且借機炒作。方興東也認為,大部分人希望自己文章在網絡上傳播得越多越好,這種“維權”行為本身不是為了作者的權益。
但是詹啟智否認了炒作和牟利的說法。他說,事實上,著作權維權的成本很高,公司不可能盈利。
在一個典型的網絡著作權侵權案中,原告需支付案件受理費、公證費、律師費,按照規定,著作權案必須到被告所在地或者被告網絡服務器所在地起訴,要負擔往來的交通、食宿費用。而原告所能得到的賠償往往是被告方按照千字50元的標準支付的稿酬。
在三面向公司的客戶中,就有好幾個對三面向公司的做法表示不理解。北京某策劃公司的李海龍是三面向公司的客戶中惟一主動要求追究網站侵權責任的。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李海龍并不愿意和網站就著作權糾纏。只是后來一些網站的做法讓李海龍覺得“不可思議”。他曾經出版過一本名為《考驗———跨國公司敗陣中國實例教案》的書,李海龍發現有七八個網站提供了本書的全文下載,想要下載的人還必須購買積分,這已經成為贏利行為。
三面向公司總經理詹啟智斷言,如果全部按照著作權的相關法律法規來規范,可能會淘汰一部分網站,因為他們是靠侵權發展、生存的。
對于這樣的說法,蔣志培并不贊同。蔣志培自己從1999年起就建立了一個名為“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網”的個人網站,他說:“只要按照著作權法律法規辦,網站不是不能生存下去。說網站支付了轉載稿酬就辦不下去了,是在為網站侵權找借口。”
互聯網業投資銀行易凱資本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王冉說,即使三面向公司全部勝訴,短期內對互聯網行業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越來越多的內容將由互聯網用戶產生,總的來說,用戶并不介意被轉載。
如何在維護著作權人利益的同時保障互聯網站的健康發展,這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蔣志培說,應該給網站一個法律上的“安全港灣”,如果這樣的機制沒有形成,可能最終會妨礙互聯網的發展。
方興東也贊成蔣志培的這種觀點,他說:“著作權理應保護,但是不能用傳統法律一刀切,網絡中的版權流通應該分層次。”
(南方周末)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