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的特別301條款到337調查,再到國內外的侵權訴訟,蜂擁而至的和知識產權相關的各類官司開始覆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過去兩年中,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共發動18起337調查,針對中國內地企業的就高達9起,波及北汽福田、東風農機集團、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等數十家中國企業,被調查的產品涉及從音像游戲系統到無汞堿錳電池等近百種。
顯然,被起訴和調查的產品遠遠不是假勞力士、LV皮箱和盜版DVD那么簡單。隨著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著走出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發展路徑,國外知識產權侵權的大棒落點,也不再局限于服裝鞋帽、軟件大片等“傳統關注領域”。走在這條道路上中國企業已經迎頭撞上了知識產權的壁壘。而這種壁壘還在越來越工具化——開始成為既得利益集團和國外企業設置的“絆馬索”和“吸血針”——中國企業或者準備打官司,或者交納高額專利使用費。
1946年3月5日,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美國密蘇里州的富爾敦市發表了著名的冷戰演說:“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與反傾銷這樣“釜底抽薪”的招數不同,很多沒有預見到的困擾也正在知識產權的概念掩護下,像徐徐垂下的鐵幕一樣擠壓著很多中國企業的上升空間。
全球化意味著資本和技術向新興市場的滲透,而這些新興市場反過來又憑借著廉價勞動力而成為理想的出口機器,他們首先生產廉價的東西,然后逐漸生產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直至發展成具有自有品牌的產品。這是東南亞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軌跡,中國也不例外。
在這一過程中,加入知識產權俱樂部,學會如何在知識產權的游戲規則下獲得基本的生存基礎,然后建立自己的知識產權體系,擺脫“絆馬索”的干擾,最后利用創新性的技術和全球性的標準顛覆原有的知識產權既得利益格局,已經成了中國企業必須思考的題目。
而進入這個俱樂部的門卡,可能是你的業績表,更可能是應訴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