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這些頹垣敗瓦后面的烏蒙山區,就是他們的家園。
這里沒有名勝古跡,旅游者不會來;
這里沒有旖旎風光,攝影者不會來,
但這里有深情的人們,所以我來了......
如果在城市里,這個被會稱作“DIY”,但是在大山里……
洋芋,當地的主要作物,當地人的主要食物。
他們不喜歡把洋芋烤(煮)得太爛,吃上去有點脆脆的、硬硬的,還挺好吃,但可以想象如果天天吃這個、頓頓吃這個、只吃這個......
臨走前,鄉親們給我們準備了豐盛的早飯。熏肉、紅豆煮酸菜、炒雞蛋、大米飯、還有昨天趕場時買來的米線,都是他們過年都未必能吃得上的東西。
孩子們知道我們要走,那些可愛的笑容全都不知所蹤了……
車子一開動,村里男女老少就追著車跑起來了。我把相機伸出窗外,按下快門,照片是模糊的,不止照片,可能當時還有我的雙眼......
前面兩個孩子追著車子跑了很遠,我忍不住隔著模糊的后窗玻璃又拍下這張更加模糊的照片。
回去吧,不必再送了,我心里明白......
“莎拉”是這個女孩的小名,大概是苗語的讀音。
再貧窮的地方,小孩的笑臉總是燦爛的,再骯臟的泥土也擋不住這些明亮的眼眸。
就是這些,讓我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這深情的土地......
第六次入黔,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那里的山水,那里的人們無不讓人時刻牽掛。
無意要表露那里有多貧窮,只是看了這組照片后,我們是否可以想想我們可以做些什么,應該做些什么,至少,我們對生活是否會少一些抱怨,......
貴州很多小煤礦,隨便在山邊挖個洞,往里挖幾十米,挖一兩年,煤挖完了就換個地方再挖。
這個挖煤的少年只有十幾歲,遠遠走來象是一團黑炭,只能看到他的眼睛,而這雙眼睛想要表達什么呢?
同樣是挖煤工人,但應該是干了不短時間了。聽說干一天可以掙一、二十塊錢,雖然辛苦,但在當地也總算是較高的收入了吧。閑時抽上一根煙,恐怕就是最好的享受了。
問當地人這些小煤礦出過事沒有,回答是:我們這里沒有,下面有。
那些眼神是我一直希望可以解讀的
來往的車輛一停,賣烤土豆的老太太就立即上前,從車窗外向旅客招徠生意,其實那一筐土豆可能只值一兩塊錢,但卻不知道她已經在風雨中守候了多少時間,一次次地舉起希望,然后又一次次的被無情拒絕......
突然想到幾句歌詞:
多少臉孔
茫然隨波逐流
他們在追尋什么
為了生活
人們四處奔波
卻在命運中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