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圖左)和工作人員一起把尸體裝進專用冰柜
洗車場不洗運尸車,工人們只好自己洗
“我沒聽錯吧?只要聽說我們是運尸工,很多人不愿和我們同桌吃飯、握手……連家人都怕靠近。”昨日,重慶市石橋鋪殯儀館負責人接到記者的采訪要求很吃驚,隨即面露難色。在記者反復保證“絕不透露姓名”后,終于同意。 敢握手就接受采訪
昨日上午8時,記者進入殯儀館,之前雖有充分心理準備,可躋身滿目祭葬物襯托下的環境,心里仍忐忑不安。
接運組辦公室10多名司機、運尸工已到位,聽完負責人對記者的介紹,眾人紛紛借故離開。“不要怕,記者不會報道你們的真實姓名。”負責人做工作。“你敢不敢和我握手,要是敢,我們就接受采訪。”僵持10多分鐘后,從業34年的老李站出來發話,記者馬上伸手握住老李的手。老李激動地說,因工作需要,他們有時要與一些單位接洽,得知是殯儀館的,對方伸出的手往往會順勢做一個歡迎狀,“絕不和我們沾邊。”類似情況,老李說,幾乎每人都遇到過。因此,為避免尷尬,他們絕不主動與人握手。
大學生瞞著家人運尸
“我們受的委屈和歧視,用火車都拉不完。”被記者的真誠感動,運尸工們拉開了話匣子。他們告訴記者,很多時候,運尸車本可以直接抵達目的地,但對方認為“觸霉頭”,不準停車,他們只得停在很遠的地方,靠人工抬運。有一次,長江里打撈起來一具浮尸,運尸車本可通過一廠區直達江邊,可該單位死活不讓入內,無奈,運尸工只好抬著尸體繞道走山路。
因運尸車有標志,洗車場老板寧愿不做生意,也不洗運尸車,餐館、賓館也不接待。無奈,運尸工們只好將車開到偏僻處,再步行去吃飯、住宿。由此,餓著肚子連夜趕路是家常便飯。
小張,23歲,內蒙古人,是接運組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女友得知他的工作后,與他分道揚鑣。怕家人被人瞧不起,工作一年多,他一直不敢向家人透露自己的工作。
老李稱,工作34年來,家人雖知道他在殯儀館上班,但不知他從事的具體工作。“有一次,我無意說漏嘴:弄了一個腐尸。老婆嚇得跑出好幾米,讓我立即洗澡,連外套也不給我洗。”“我從來不去參加同學會”、“娃兒填簡歷時,父親職位欄只得填下崗”……談起各自的受歧視史,工人們說,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行規:不對家人談工作,對外稱是民政局的、在家待業等。 體驗一天想嘔吐
“歌樂山,一老太病故……”10時,值班電話響起。白大褂、棉手套、尸袋……記者跟隨全副裝備的工作人員出發。
“算了,你看我們弄!”到達目的地,第一項工作是將尸體裝入尸袋,記者雖幾次鼓足勇氣,最終還是放棄,只得請小張等人代勞完成。接下來要將尸體抬上車,記者咬牙上前,手剛碰到尸板的把手,頭皮立即發麻,全身起雞皮疙瘩,短短3米距離,記者覺得遠如千里。小張安慰記者說,他第一次也很緊張,差點弄翻尸體,慢慢就習慣了。有一次,在長江邊撈浮尸,因位處絕壁下,沒有路,他們只得在腰上系一根繩,滑下崖,將尸體綁在背上背上來。“遇到腐尸就更麻煩,不但奇臭無比,還容易搬爛……”
“見慣了生死,對生命也有了全新認識,我們不后悔。”工人們真誠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