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吳再慧這名苦孩子和檢察官“媽媽”走到一起的,是一項在中國廣受稱贊的活動——“代理媽媽”活動。
這項由中國各級婦聯組織的活動,10年來致力于幫助那些失去單親甚至雙親的兒童重返校園,并幫助他們找回在幼年時代失去的“父母之愛”。
一項調查表明,在失學兒童中,“失親兒童”的比例高達60%。70%的“失親兒童”伴隨有孤獨、煩躁、冷漠、自卑等明顯的心理障礙;更嚴重的是,“失親兒童”的犯罪率是健全家庭青少年的8倍以上。
“對于這些失親兒童而言,金錢的資助固然重要,親情的溫暖則是防止他們走上歧路最好的良方。”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權朝魯說。
王愛華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帶著吳再慧“回家”的情景,那時吳再慧才9歲,正是一個孩子最鮮活的年紀。
“她隨身穿來的衣服非常臟,我打了兩遍肥皂也沒能把衣服洗出原色;我給她做了排骨,她竟然不知道怎么吃。”王愛華含著心酸的淚水說,“更令人擔憂的是,孩子孤僻少言,偶爾從嘴里蹦出幾個字,聲音也像蚊子似的。”
給孩子洗澡、逛公園、輔導功課,5年多來,王愛華除了資助吳再慧學費以外,幾乎給這個孩子傾注了一個母親所有的愛與責任。
“母愛”的溫暖改變了曾經自卑內向的吳再慧。吳再慧現在不僅成績優秀,而且懂得了傳遞愛心、幫助同學,成為受同學們歡迎的小班長。
令王愛華高興的是,吳再慧的出現還給王愛華的女兒帶來了“姐妹”相處的快樂——女兒在與吳再慧交往的過程中學會了節儉、洗衣和關愛他人,吳再慧則在交往中學會了跳舞并從此變得開朗大方。
山東省棗莊市婦聯主席王宗蘭告訴記者:“許多‘代理媽媽’告訴我,‘代理孩子’的出現,也改變了她們自己的孩子。對于許多獨生子女而言,他們獲得了兄弟姐妹相處的快樂,更懂得了博愛與團結。”
有意思的是,“代理媽媽”其實并不只是那些已經做了媽媽的女士們,“父親”、新婚夫婦甚至一些在校的學生都加入了這個奉獻愛心與溫暖的行列。
如今,在360萬人口的山東省棗莊市,一萬多名失親兒童幾乎都找到了自己的“代理媽媽”。在濟南、長春、鞍山等中國的許多城市,更多的“代理媽媽”用他們無私的愛心溫暖著“失親兒童”一度被撕裂的心靈。
13歲的“失親兒童”韓晶晶在日記里這樣寫到:“我愿化作蜜蜂,給所有的苦難的孩子送去甜蜜。”來自代理媽媽的愛心讓這些孩子備感溫暖,而這種溫暖正在被傳遞,它將溫暖更多需要這種溫暖的孩子們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