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考察過程和內容
此行主要目的是在歐村做一個全方位的普查,以了解歐村的社會性質和資源分布,爭取在和社區(qū)內的每一位居民訪談進行需求評估,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依據。
課題組所有成員(此后新增一名成員趙曉峰)于2006年4月12日夜晚抵達上坪鎮(zhèn)。
4月13日白天開始走訪歐村,并和村主任謝妙哉(前文提到的兩位老板兄弟的父親)座談,詳細了解歐村基本情況和其子對歐村建設的框架。夜晚,謝妙哉組織村民會議,所有成員列席會議。
4月14日,成員分頭入戶深度訪談,中午和歐村實驗方案策劃人馮善書交流,夜里分組進行試調查。
4月15日完成問卷的設計,下午正式的問卷調查。
4月16日完成所有的問卷,返回廣州。
此次考察涉及范圍甚眾,為了清晰的陳述所見所行,下文從投資者和歐村居民兩方概括考察內容:
1、歐村投資者的構想
在考察未成行之前,我們只是聽說歐村已經有了一套以謝從峰、謝飛騰為首的班子在運作歐村實驗方案,但我們并未和他們溝通,這給我們歐村的訪談造成了一點障礙,因為在一個商業(yè)味道嗅起來很濃厚的方案里,我們到底處于何種角色,我們完全沒底,因此課題組專門就這一問題和歐村實驗方案的策劃人馮善書進行了溝通,這使得我們對投資方的構想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的方案我們歸納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房改造項目;產業(yè)規(guī)劃;融資方式;利益分配機制。
A、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歐村當前最急迫的基礎設施建設莫過于修抵105國道的水泥路,這個問題已經成為開動其他項目的瓶頸和死結。一方面,歐村的聲名已經外傳,各級領導紛紛來視察,然而連公路都不通,給歐村的形象大打折扣;一方面,公路不通,機動車進不來,農房改造項目只是紙上談兵。公路不通,里面有很多敏感的因素,照常理,某個官員轄下的村莊成了各級媒體重點宣傳的對象,他應該大力扶助這個村的發(fā)展,可是連平的領導沒這樣做。
當然,不僅僅是修路,還有新村建成之后的下水道、活動中心、學校等都是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只是現(xiàn)在還未提到議事日程。
B、農房改造項目。這是謝氏兄弟的方案中最大的賣點,也是最吸引歐村居民的地方。他們預期投資300萬為32戶居民每家提供一套別墅,計劃造價7萬元,政府能提供資金1萬元,居民自己出資2萬元,其余由投資方墊付,然后由投資方在居民的工資中分期扣除。
C、產業(yè)規(guī)劃。整個產業(yè)鏈的規(guī)劃是以當地水蜜桃的深加工和旅游觀光為龍頭。其具體的設想如下:以當地的鷹嘴水蜜桃為依托,在村邊建設一個食品的深加工廠。將99畝水田統(tǒng)一規(guī)劃,分成單獨的小塊,不改變現(xiàn)有面貌,農民自己不耕種,租田租農具,開發(fā)體驗式旅游。游客認領責任田,培訓農民為技師,跟蹤養(yǎng)殖情況指導游客。充分利用山后的高澗水庫,修建消費酒店。
D、合作社與利益分配機制。所謂的“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歐村模式,設計者是這樣解釋的,“就是以歐村的農戶為主體,成立歐村經濟合作社,然后用公司的方法來管理它。因為純粹由沒有市場經驗的農民來經營,很難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所以要讓合作社生存下來,真正幫助農民賺前和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就必須引進公司的理念,借用公司的資源,為我所用。規(guī)則則由農民制定,合作社與伙伴公司平等分享各種利益”。
當然,除了當心完全由農民管理的合作社承擔不了市場風險,公司為了最大限度的節(jié)約成本,通過合作社來節(jié)約與分散農戶談判之間的交易成本,也需要引進合作社這個中介組織。公司與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機制中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合作社整合社員的土地,與公司簽定合同,公司付出一定的地租。在利潤產生之后,公司拿60%,剩下的歸合作社。
2、 村民的認識
投資者的方案將改變這個社區(qū)命運之河的流向,那種在別去的生活或許會馬上降臨這個平靜的山村,所有的村民對此都堅定的充滿希望。雖然投資者沒有掩飾自己追逐利益的本質,并且認為這種資本的自私本質將和社區(qū)的發(fā)展和諧共生,保證商業(yè)利益的底線就是社區(qū)的利益,他們會堅守這條底線。緣于這種自信或者是對他者能力的不信任,這個方案完全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產物。而村民到底怎么看?他們對自己的社區(qū)有什么樣的認識?什么才是他們最想要的?
當然,我們四天的訪談和問卷調查不僅僅包括這些,還有他們對許多與方案無關的問題。我們希冀的是他們亮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以便和歐村實驗方案的投資方形成真正的互動;同時也有利于我們對這個村莊做出切合實際的判斷,下面的幾個問題是我們比較中心和關心的。
A、 土地。在歐村祠堂的一塊小黑板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內容:“村民大會討論的主要議題:1、農戶與合作社和公司的關系;2、歐村模式的利益分配機制;3、社員的權利和義務;4、土地入股的方式;5、經營風險的承擔問題”。誠然,這五個問題都是與村民利益直接掛鉤的核心問題,但細究下來,第1、2、4這三個問題都繞不過一道檻,那就是土地問題。 畢竟歐村實驗方案不是一個純公益計劃,村民要想在這個商業(yè)計劃中分得一杯羹,唯一可以拿出手和投資方討價還價的就是土地。
歐村現(xiàn)有水田99.5畝,人均不到0.5畝。82年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村里把地承包到戶,至今還沒有調整過。因此歐村不同家庭的水田面積十分不平衡,有的家庭要完全依靠租種別家的地過日子,水田因此成為歐村最稀缺的生產要素。從訪談對象家中的經濟狀況也證實了這一點,水田面積多的家庭生活條件相對都要優(yōu)裕一些。問卷中涉及土地的問題有四個(問題5、6、7、8),他們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歐村村民對土地的認識。
我們無法在這里給出什么結論,訪談中歐村村民流露出來對土地的感情我們卻很容易理解,他們也處身于一個難境,一邊是他們對土地頑強的依附心理,一邊是那個要先交出去土地才能等待的夢。
B、信息、財富和權威。歐村到連平縣城只有半個小時的車程,車費五元,許多村民活了大半輩子,見過的最大的“城市”是三里之外的上坪鎮(zhèn)。而隔壁家謝妙哉的大兒子謝從飛,一個月中有15天是在天上飛著的,用中國的一個成語“霄壤之別”來形容他們之見的差別是再貼切不過的。
空間行程上的不對稱,不單單是一個錢能說清楚的,他似乎掩蓋著一些問題,最直接的是財富擁有的不對稱,信息擁有的不對稱。饒有意思的是,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歐村近幾十年的權威譜系,發(fā)現(xiàn)掌握信息量的大小和權威的形成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80年代歐村說一不二的人物是在外面當過官的政工干部;90年代歐村響當當的是在外面跑江湖做買賣的生意人;21世紀歐村的NO1變成了謝妙哉,他不僅在外面經歷過大風不浪,現(xiàn)在兼有政工干部的黨員身份,而兒子的影子投在他身上,他的身份即刻變得模糊不清。歐村就是這個時代的微縮模型,20多年的時間里,從政治權威、商業(yè)權威到如今的資本權威和政治權威,眼花繚亂的又輪回來了。
信息似乎是使一個普通的歐村村民走向權威的臺階,但這只是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電視早已是歐村最普及的電器,他是歐村人獲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工具,但信息獲得成本的降低并未對新的權威構成多大的沖擊,電視更多在歐村村民的生活中是以娛樂工具和意識形態(tài)播種機的面目出現(xiàn),他們尚無力演變成顛覆既有格局的武器。
C、需求。在我們設計的問卷中,涉及到村民需求的共有四項,反饋情況如下。第一,你家愿意修沼氣池作為燃料嗎?30人中有25人回答愿意,其中18人愿意出100---1000元不等的金額。第二,村里如果有一些類似文藝隊及文化中心的設施,28人中有25認為村里的文化生活會豐富很多;有2人認為如果大家沒有時間和精力,也不一定起到什么作用。第三,農閑時想看書嗎?14人回答想。9人回答不識字,所以看不懂;6人回答不怎么想。第四,如果外面的專家和大學生志愿者愿意在歐村辦一些培訓班,你希望培訓?有23回答希望培訓農業(yè)技術,5人回答否。16人回答希望培訓文化知識,16人回答否。19人回答不希望培訓法律知識,9人回答希望。18人回答不希望培訓合作社管理知識,10回答希望。
最大的希望是獲得能夠提高收入的農業(yè)知識,另外,我們在訪談中,大多數村民也表達了這樣的愿望,我們現(xiàn)在最急需錢的地方不是去修房子,而是用這筆錢投資于產生更大收益的領域,比如小孩的教育、農田等等。此外,公共娛樂設施的空白使村民對文藝、書籍的需求也很渴望,反之,村民對感覺和自己生活關系不大的事情,比如法律、合作社的知識則有些冷淡。
(四)總結
四天的考察時間十分短暫,這給我們的工作留下了諸多遺憾,我們自己甚至都感覺到很多事情只看到了皮毛,沒有深挖下去。但這四天課題組的所有成員盡心盡力,基本上規(guī)定完成了計劃內的任務,延續(xù)了這個團隊良好的做事風格。但此次考察,有些問題還是要提出,讓大家更負責任的培養(yǎng)一個團隊的氛圍。首先是效率,在一個只有32戶人家的自然村,我們入場時間花了兩天,這就擠壓了后面的正式訪談;每天晚上的例會組織效率也很低,9個人的會議一下就開到凌晨,結果第二天的辦事效果也就打了折扣。其次是溝通,這并非說我們和當地各方溝通不暢,而是沒有及時的溝通。
最后要指出的是,我們在與投資方還存在很大的分歧。我們是一個純粹公益性質的機構,我們最終服務的只能是社區(qū)公共利益,而投資方的想法是在追求社區(qū)公共利益的同時,尋求自己利益的最優(yōu)化或者次優(yōu)化,這兩者之間如何平衡,將決定我們在歐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