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小攤、一輛三輪、一只擦鞋凳、一個燒餅爐成為一個家庭維持基本生存的主要支柱的時候,我們為什么不承認這種勞動的權利,反而要以種種借口予以無情地打擊呢?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周天勇在5月9日的《新京報》上撰文指出:近年來,中國法人企業數量的增長非常緩慢,國有和集體企業數量呈大量關閉狀態,外資和非國有集體企業登記增長率也呈下降態勢。由于相關政府部門對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的預算外收費、罰款大幅度增加,矛盾、交叉、多重、惡意執法檢查太多太濫,加上企業和個體經營戶對相關政府部門和公務員的各種隱性公關成本大幅度上升,導致企業數量增長日趨緩慢,個體經營戶大量關閉。
企業和個體戶的大量倒閉,無疑為本就非常嚴峻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當輿論緊密關注農民工、下崗工人的時候,城鎮中新生的無業、失業人口也在增加。這種趨勢應引起高度警惕。
這些年,輿論熱衷于宣傳那些事業有成的大老板,對于擺小攤的、蹬三輪的販夫走卒則冷眼相待。而城管、工商、公安等部門更是將他們列為“治理”對象,頻頻“出擊”。這些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不利于剩余勞動力的就業,也不利于社會穩定。當一個小攤、一輛三輪、一只擦鞋凳、一個燒餅爐成為一個家庭維持基本生存的主要支柱的時候,我們為什么不承認這種勞動的權利,反而要以種種借口予以無情地打擊呢?把這些普通勞動者驅入失業大軍的行列中,城市的市容和官員的政績就會光鮮嗎?
某些部門為了自己的利益,為個體就業設置重重障礙,有的要求收廢品的要統一著裝、持證上崗;有的要求不到法定結婚年齡的打工者要辦理“未婚證”;開出租車得有高中文憑;開個小賣店的手續多達十幾道,未開張就得向有關部門交納名目繁多的各種費用。這哪里是在鼓勵就業,支持就業,分明是在為就業設置障礙!
政府如果在短時期內無力扭轉“企業數量增長日趨緩慢和個體經營戶大量關閉”的現象,那么,至少也應該大力支持公民進行簡易就業,掃清各種人為的就業障礙。不如此,就無法解決日益嚴重的就業難現象。而大量失業人口的出現,也必將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促使各種執法隊伍的迅速膨脹,這種惡性循環對構建和諧社會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