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齊魯晚報》報道,一年高達數百億元的大學收費,竟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得清是根據什么標準收的。近日,新華社記者拿到一張上海對外貿易學院財務管理專業一名大二學生2004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學雜費專用收據”,收費內容如下:學費1萬元;住宿費1500元;教材費1000元;保險、體檢費395元;軍訓費180元。總計13075元。這名學生說,“各項費用都很清楚,然而最大一項‘學費’我們卻不知道是以什么標準收的、具體是什么用途?”
其實,豈止大學生對“學費”如墜云霧,一直潛心研究教育問題的熊丙奇教授也深有同感:高校教育成本如何計算,至今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也沒有經過任何科學論證,同時,大學收費還有三個難解之謎———培養成本該是多少?個人應當分擔多少比例的教育成本?熱門專業收費可以上調,為何不見冷門專業下調收費?
如今,大學的高學費已經招致民怨沸騰。人們之所以不滿,不僅是因為高額學費使不少學子的大學夢破滅,更因為家長們錢花得不明不白———盡管民眾質疑不斷,物價等部門也試圖介入,但教育成本的名細賬依然亂如麻。
據悉,目前的教育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是因為它不僅包括教師的工資,以及學校日常運轉的水、電、氣,甚至還包括學校的建校成本。這種一鍋燴的計費,其邏輯顯然經不起推敲。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教授丁小浩認為,學生的培養成本應該只包括那些與此有關的開支,而必須剝離那些與學生培養無關的開支。
把學子當作搖錢樹,多重攤派,使得教育成本變得撲朔迷離。為了保證教育成本公開、透明、合理、合情,有關部門應該采取措施早日揭開它的蓋頭。其實,公開大學教育成本,制定科學合理的收費制度,并非難事,只是愿不愿意做的問題,有無制約機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