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新京報》報道,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上,有人提出,畜牧法草案中對“動物福利”規定含義不夠清楚,法律中以不使用含義不清的表述為妥。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表決通過,“動物福利”一詞被刪除。
對經濟動物的文明飼養,給它們以適當的生存條件,即為動物提供適當的飼養與棲息的條件,為動物做好防疫防病,使動物不受饑渴、冷凍酷熱和傷病之苦,以及在運輸和宰殺過程中,給予適當的處理避免動物過度驚恐和痛苦。這些基本的原則已被世界各國所認同,并逐步通過專門的動物福利法律來保障實施。
在立法上,歐洲各國的經濟動物飼養方式的變化最為顯著。例如,在瑞士,1991年就依法廢除了用鐵絲籠子養雞產蛋,接著歐盟成員國已經通過決議,2012年前將全部淘汰雞籠。英國已經禁止刻意讓小肉牛保持貧血、不給墊草、單個監禁在狹窄的隔欄里的小肉牛飼養方法。英國1998年開始,除懷孕4周內的母豬外,禁止用狹窄的豬欄監禁孕豬。歐盟其他國家將逐步跟上,采取這種規定。
畜牧業的這些變化得到整個歐盟的廣泛支持。2000年,麥當勞快餐連鎖店宣布,將要求雞蛋供應商為蛋雞提供較大的飼養空間。因此,在我國的《畜牧法》中增加提倡“動物福利”規定,盡管是初步的,尚不夠明確具體,但已向飼養業提醒,我們應當樹立動物福利的先進觀念,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同時,更重要的是向世界昭示,我國畜牧業正在全面與世界文明接軌。
改善經濟動物的飼養條件,不僅有其倫理基礎,而且對于提高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必要的。惡劣環境下飼養的動物不僅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而且產品質量低下,乃至產生某些物質,有害健康,不適宜食用。
所以在肉類和畜產品的貿易中,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涉及飼養動物的方式,是否符合動物福利的標準,這在WTO貿易規章中也有體現。因此,動物福利已是一門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和獨立的學科,在動物醫學院或獸醫學院講授,還授予高等的專業學位。我國有的動物醫學院已經開始引入這一課程。評價動物福利的方法已不是只憑感覺或直覺,而是建立在生理學、病理學和行為學等科學方法的基礎上。
我國的畜牧業發展非常迅速,肉蛋產量已居世界第一或第二的地位,其中出口的比例也很大。如今,雖然在《畜牧法》中刪去了“動物福利”四個字,但關于動物福利的保護理念,卻不可因此而丟失。何況,關于這一理念,在《畜牧法》中也有體現:“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指導畜牧業生產經營者改善畜禽繁育、飼養、運輸的條件和環境。”提倡動物福利,無論對提高畜牧業的科技水平和產品質量,發展畜產品的國際貿易,還是對提高人類文明的水準,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