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中國城市工作者,推動了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但卻在城市化的加速度里無法抽身片刻。一些人的智慧、激情、干勁,被無休止的工作消耗一空。這個華麗的時代里,隨處可見空心人
桌子上撂著厚厚的一摞報紙——北京當地主要的幾份都市報,喬強一頁頁翻著,目光呆滯。
“我現在最大的理想,就是撿一筆錢,找一個漂亮的女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對城市絕望的那種,然后一起回老家承包一片林子,過那種云淡風清的日子。”喬強表情嚴肅地自嘲。
工作幾年就成“骨灰級”
33歲的喬強在北京一家報社當編輯,畢業10年的他做了4年記者、3年編輯,用他的話講,他已經是“骨灰級”的報人了——“形銷骨立、心死如灰”。
喬強并不真的形銷骨立,176厘米的他體重170斤,他胖得很突然,兩年時間重了30斤,他覺得這不是什么好事。
“精神上枯槁了,這壯是假的,虛胖,你要是打我,我躲都嫌累?!?/P>
年初的時候,喬強的住處附近新開了個健身館,年卡三折促銷,喬強辦了一張,想振作一下。第一次去,教練讓他先慢跑10分鐘熱身,跑了一半喬強停下來了,走兩步之后,咕咚一聲躺在地上,口冒酸水、兩眼發黑,20分鐘后才緩過來。到現在快半年了,他的年卡只用了那一次?!爸绬幔即髮W時我還是因體育特長加分呢?!?/P>
轉變什么時候發生的,喬強心里挺清楚。初當記者時,喬強覺得自己就是懷劍下山的劍客。因為文筆犀利、讀書也勤,他被報社分派做深度報道?!澳菚r候作暗訪,兩三天不睡覺是常事,真把自己當大俠?!?/P>
4年之后,喬強就覺得有點刀鈍刃乏了,“媒體環境競爭激烈,激勵性差,工作強度高,滿足感全來自那點紙上刀槍,時間長了就木了。雖然每次報導的事兒不一樣,但這就像達·芬奇畫雞蛋,就算一天換一百個雞蛋來畫,也是個圓兒。”
記者做不下去了,喬強申請做了編輯,開始還好,新崗位要學習很多新東西,作息時間重新調整。但沒到一年,喬強又重新回到了憔悴狀態。
現在的喬強每天中午來到報社,吃過飯后開始瀏覽幾家同類報紙,為下午評報做準備;開完編前會,跟記者溝通落實當天稿件,等到晚上七點左右,記者的稿件一篇篇像雪片般飛來,喬強逐篇修改、擬題、組版、送審、畫版、簽字,離開時已是午夜。
每天凌晨3點睡覺,10點起床,然后重復昨天的日子。
“膩透了,真的,看見我面前這一摞報紙沒有,每天這么一摞,頭暈。我現在看到帶字兒的東西就恐懼。以前我是那種離了書活不下去的人,現在書還買,翻過的不到三分之一?!?/P>
喬強說他昨天又被扣了30塊錢,因為稿件有三處錯誤,他說自己這半年來每個月都會因為這事兒扣掉幾百塊。一次,校對指著稿子上的一句話讓他看,喬強讀了兩遍就是沒看出問題,那句話是“兒子7歲時,媽媽出世了”。
“每天看稿子都像在過堂,硬著頭皮去盯上面的字兒,有時你干著急,可字兒里的意思就不往你腦子里進,滿眼的符號,就是看不出錯。”
喬強告訴本刊,再過一個月,他就開始休年假了,這回他準備把自己“放逐”到湖南鳳凰去。每年一度的年假已經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不帶手機,不帶書,不帶電腦,“大俠也需要療傷,恢復恢復元氣??!”他說。
呼吸越來越沉重
和喬強一樣,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王暢也面臨著一種精力被掏空的狀態。
今年30歲的王暢在一家跨國IT公司上海分公司擔任技術部經理。采訪王暢時,記者發現他時常會深吸一口氣,然后緩緩地呼出來。
“呵呵,你注意到了,都習慣了,可能平時壓力大吧,這樣舒服點?!蓖鯐痴f他有這個習慣已經好多年了,從他做程序員時就如此,可以減輕自己胸悶的感覺。一次吃飯,他媽媽留意到了,還以為王暢的肺功能出了什么問題,硬是拽著他去了一趟醫院。
“現在身體沒什么,但總擔心以后健康會出問題?!?/P>
王暢覺得工作這幾年來,自己一直處于透支狀態,每天早上起來都覺得像睡前一樣疲倦。
擔任技術部經理之后,這種疲倦感越來越明顯?!耙郧爸蛔黾夹g,工作畢竟單純?,F在還要做管理,做市場,這就復雜多了,也更耗神了”。
因為與上司間的溝通不暢,王暢在今年2月份出現了一次工作失誤,直到現在他仍然郁郁寡歡。
“其實對目前的工作,覺得還是能勝任的,但工作的熱情和精力確實不如前兩年了。有句詩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覺得很多東西就是這樣被一點點消耗光了?!?/P>
對王暢而言除了精力和身體的消耗外,在知識儲備上他也越來越有被掏空的感覺。
“IT行業技術更新很快,一種標準幾年就被淘汰,如果你跟不上很快就會出局。但目前的狀況是,員工培訓往往非常缺乏,工作節奏快,個人根本就沒有時間和資本去進修,結果只能像甘蔗一樣,直到被榨干?!?/P>
王暢買了很多書,除了IT專業方面的,還有管理方面的內容。但每天下班后身心疲憊的感覺都使他對這些書籍產生抵觸,往往躺在床上沒看幾頁就睡著了。
“我現在覺得自己的腦筋越來越鈍,有時也問自己,為什么工作這么累還要委屈自己,但現在大家都這樣,都累。沒有辦法,只能堅持下去。現在競爭壓力這么大,你不做總會有人做?!?/P>
被“掏空”的族群特征
喬強和王暢面臨的狀況并非個別,在中國的職場中,越來越多的人士面臨著一種“掏空”危機,無論健康、精力、知識、熱情都在快速消耗著。
曾經的理想之翼還沒有展開就已經折斷,似乎每天的工作只是為了維持生活的運轉。不再考慮自己的工作對社會到底有怎樣的用處,不再為工作中的細微進步和受人肯定而歡欣鼓舞,工作效率在下降、激情在消失、創意不斷枯竭,被“掏空”的身心像一團敗絮,在高速運轉的跑步機上只能拖著疲沓且沉重的步子。
2005年底,可銳職業顧問調研中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針對媒體出版、IT、機械電子等不同行業進行調查。在參與調查的2000人中,有48%的人表示在工作中只能重復以往的經驗,不能學到新鮮的東西;26%的人表示能夠學到一點東西,但不是工作本身所帶來的新知識;余下26%表示還能夠學到新的知識,這其中78%為初入職場的人士。
在參與調查的人群中,35%的媒體出版社人士表示工作沒勁;68%的IT人士表示工作單一重復,感覺很無聊;32%機械電子行業人士表示工作沒有創新,很單調。
在此之前,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也對這種職場上的“掏空”狀況作過一次網上調查,共有近4000名職場人士參與問卷,對他們自身的工作倦怠情況闡述看法。
調查數據表明,有35%的人有高度的情緒衰竭,認為自己所有的情緒資源都已經耗盡,感覺工作特別累,壓力特別大,對工作缺乏沖勁和動力,在工作中會有挫折感、緊張感,甚至出現害怕工作的情況;67.5%的被調查者對工作不像剛參加工作時那樣熱心和投入,總是很被動地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有時也會出現不再關注工作質量、工作的價值與意義的情況;數據還顯示在工作中對自身評價較高,具有較高的成就感,認為自己能有效地勝任工作的人數只占31.6%。
“現代人產生工作枯竭的時間越來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個月就開始對工作厭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白領人士有高于40%的人想跳槽?!痹S燕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她的課題組對工作枯竭現象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研究。
許燕在研究中發現,容易面臨枯竭狀況的人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競爭激烈、工作節奏較快的城市。而且越是那些職業技能更新很快、面臨巨大壓力的職業,越容易使人產生被掏空的感覺。
在相同的環境中,有人會有被掏空的感受,但有人不會,這一方面受個人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取決于職業類別。
許燕介紹,工作枯竭的高發群體在職業上具有一些特征,比如像教師、醫護人員、心理咨詢師等從事助人職業的人,容易出現枯竭癥狀。另外一些高壓力群體,比如新聞工作者、一些公司的白領等,他們的工作壓力非常大,也是工作枯竭的易感群體。
“枯竭現象的發生還與長時間工作內容的重復、工作的含金量沒有可持續性、工作時間過長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會導致對工作的疲勞感以及厭倦感。”可銳職業顧問事業集團總裁、首席職業顧問卞秉彬對本刊說。
卞秉彬以記者職業為例分析,雖然記者每天都面對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采訪對象、不同的采訪內容,但整體來說仍是同一工作的不斷重復。雖然每天的采訪中總會出現新鮮的事物,但長期的重復工作帶來的疲勞感遠大于工作帶來的新鮮感。而且工作時間極不固定,雖然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但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都聯系在一起,使得沒有時間去真正享受生活。長此以往,自己知識的消耗遠比知識的吸取要大得多,知識的儲備量沒有得到增長,自然會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
“掏空”的是什么
從教已經13年的何玉彬在初中教語文,他總愛說一句話,“教書教到現在,我只會教書了,甚至書也教不好?!?/P>
何玉彬對記者說,工作這么多年他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才思在衰減,總擔心有一天無法再勝任教書育人的工作。他還告訴記者,在他同事里有這種感覺的人并不少,而且大家現在的情緒普遍焦躁。
何玉彬的這種感覺正是“掏空”癥狀中的一種典型特征。北師大心理學院許燕教授告訴本刊,工作枯竭有幾大特征。
首先是生理耗竭,這是工作枯竭的臨床維度。人會感覺身體能量有一種耗竭感,極度疲勞和虛弱,身體對疾病抵抗力也在下降,可能會出現一些身心癥狀,比如說頭疼、背疼、腸胃不適、失眠等。
第二個特征是才智枯竭,屬于工作枯竭的認知維度,它主要表現在,人會感覺到一種空虛感,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會覺得自己的知識已經沒有辦法去滿足工作的需要,思維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夠很好地去適應當代的知識更新。
第三個特征是情緒衰竭,這是枯竭的壓力維度,也是職業枯竭的一個主要特征。是指工作熱情完全消失后在情緒上的一些表現,比如煩燥,很容易發脾氣,很容易遷怒于他人,表現出一種悲觀、沮喪、抑郁,然后無助、無望、很消沉的特點。情感的資源就像干枯了一樣,沒辦法去關懷別人。
第四個特征是價值衰落,它是枯竭的評價維度。它主要表現在個人的成就感下降,覺得做什么工作都沒有成就感,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意義和評價也在下降。工作變得機械化、效率低、易出錯,慢慢會產生不能勝任工作的感覺,從而消極怠工,甚至出現離職或者轉行等傾向。
第五個特征是“去人性化”,它屬于工作枯竭的人際維度,會直接影響到人際交往的質量。這種去人性化會使一個人以消極、否定的態度和冷漠的情感對待周圍人。表現出對別人不信任、多疑,充滿批判性。
職業枯竭的最后一個特征是攻擊行為,這是行為維度。攻擊行為一般來說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對別人的攻擊行為增多,比如說人際摩擦增多。另一種方向則與之相反,把矛頭指向自身,會出現自殘行為,在極端枯竭情況下會出現自殺。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