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0元,是2005年沈陽市統計局公布的,沈陽市農民一年的人均純收入。
如果把4819乘以2,然后再與5050乘以2對比,數字差為262。這意味著一個沈陽大學生一個學期的消費接近于一個農民一年的純收入,一個沈陽大學生一年的消費約等于一個農民兩年的收入。
高校生有五大“必需消費”
為了能夠了解到真實的數字,遼寧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的團委聯合本報在校園內進行了一個詳細調查,調查結果讓記者也很驚訝。
根據調查顯示,5項消費成為了大學日常必需的消費。這5項消費是,食堂的飯費、手機費、上網費、戀愛消費、外出聚會費。在沈陽市的幾所高校中,記者也對不同年級的100多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除每月二三百元的吃飯費用外,大學生的日常消費主要集外出聚會、上網、談戀愛等幾大項上。其中用于交友應酬的聚會消費平均每月在90元左右,手機消費在80元左右,用于戀愛的消費在100至500元之間。除了這些平均下來的日常生活消費外,大學生的奢侈品消費也是一個重要支出。
僅以手機消費為例,記者發現大學生的手機費用基本不是給家里打的,而是給同學或者外地朋友打的。遼寧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團委副書記孫帆告訴記者,“據我們調查,大一新生的手機費用是最高的,第二是大四的畢業生,大一新生很多都是長途電話,因為高中畢業后,很多同學都在外地,長途電話是最多的,大四畢業生的電話費用多是聯系工作,所以我們認為大一新生是最浪費電話費的人群。”記者采訪中找到了一個電話消費最多的學生,他告訴記者:“我大一的第一個月電話費達到了2000元,而且沒有一個電話是往家里打的,因為家里來電話都是往寢室座機打的。”
高檔消費主導大學生消費
手機、電腦、MP3被稱為當代大學生的三大件。
孫帆對本學校的20個寢室,100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大學生的手機普及率高達100%,而且手機的型號基本都是最新款式的。1000元以下的只有11部,占11%;3000元以上的有30部,占30%;而其他的都是2000元至3000元之間的。
同手機一樣普及的還有電腦,在大學寢室里,每個寢室都至少有一臺電腦。不過這些電腦用于學習的非常少,大多數學生都是在聊天或者玩游戲。記者在某大學教學樓前,對同學攜帶MP3進行了調查,結果記者發現,從記者面前路過的50個大學生中,有29個人攜帶了MP3。
除了電子產品外,化妝品也是一個重要支出。在得到某高校領導的同意后,記者走進某大學的5個女生寢室,記者看到名牌護膚品,洗面奶,香水等一系列化妝品已經成了很多大學生的必備品。根據孫帆提供的調查數據,女生60%的生活費都用在了化妝品或者服裝等與“美”有關的事情上。
高消費影響大學生人生觀
對于尚處于人生發育期的大學生,高消費正在悄悄地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沈陽市心理學會心理咨詢師張竣明告訴記者,目前大學生攀比消費、奢侈消費現象的確非常嚴重,就在今年大學開學的時候,他還接到了相關的案例,沈陽某名牌大學的大學生李某看到同學都有筆記本電腦,他就非讓父母買一個IBM高檔筆記本電腦,由于其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父母在借錢的情況下,買了一臺國產的筆記本電腦,他居然告訴父母“不買IBM,我就不去上大學。”
家長愿為孩子高消費埋單
經調查,大學生的實際消費水平的確偏高。而為這種消費埋單的學生家長們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再怎么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我就算賣命也供孩子上完大學。”這是當今家長的普遍心理。
記者采訪了30位月消費600元以上的大學生家長,對于孩子每個月消費,他們都表示可以理解。有的家長說:“自己省一省,孩子的錢就出來了。”供一個大學生,對普通家庭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對很多家庭來說還是相當困難的。但孩子考上大學對于大部分的家庭來說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對于“風光無限”的大學生,家長們更是省吃儉用來供孩子的大學花費。
一邊是校園高消費、攀比風的誘惑,一邊是家長的“再怎么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的心理,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生高消費已經成為了必然的趨勢。很多專家認為,這件事主要還得從道德和精神層面來解決,家長、老師和大學生們都應該從身邊小事出發,培養勤儉節約的理財觀念和自立自強的生活態度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