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珪如 |
這兩三年來,每到歲末,心里總會有些期待,期待CCTV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揭曉,期待這一年來我們身邊最讓人感動的人物站到臺前。于是今年新浪網推出2005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專題的時候,就一直在關注著。 候選名單中,我們看見了這樣一些名字: 叢飛——長達11年的慈善捐助,已資助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地區178名貧困兒童,累計捐款300萬元。2005年4月被診斷為胃癌。有報道稱,在他患病住院期間,有被資助者催討捐款。 殷雪梅——為了保護身后的52名小學生,她張開手臂,面對迎面疾駛而來的汽車。 白芳禮——蹬三輪車56年,支教18年,曾經有人計算過,白芳禮老人捐款金額高達35萬元,如果按每1公里三輪車收5角錢計算,老人奉獻的是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勞累。老人這樣蹬車直至年近九旬。 洪戰輝——父親瘋了,母親走了,一貧如洗之下,他獨自帶著撿來的妹妹,度過艱難的12年生存與求學之路,當大家得知他的經歷后,他毅然拒絕了所有的捐款。 …… 如果愿意,我們還能列舉出更多這樣的事例,他們都是我們身邊最最普通的一員,他們樸實無華,卻又無比高貴。當我們噙著眼淚看完他們的事跡,心里除了感動,還有的,恐怕是深深地沉重。 為何會有這樣多千辛萬苦的人們?他們都幾乎與我們的教育事業有關,他們不是孩子們的救助者,就是自救者,他們拼盡全力為的,只是讓更多的孩子獲得更好的機會,從而獲得更好的未來。 我們不禁要問,那些喊著要把教育“產業化”的大人們,那些將教育撥款挪作他用的老爺們,你們會不會送自己的孩子進高等學府,受高等教育?你們一定也知道,知識就是力量,就是改變命運的武器,教育對許許多多貧困孩子來說,意味著獲得機會,贏得參加社會競爭的能力。我相信,我前面列舉的這些人,都深深明白這樣的道理,他們用并不強大的肩膀,毅然背負起這樣的重任,這難道還不令許多人汗顏嗎?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個鶯歌燕舞的世界:有人在為晚上喝橙汁還是喝椰奶煩惱;有人還在猶豫要不要買那個8888塊的皮包;有人正在為自己的第101次失戀在酒吧買醉;還有人心里惦記著櫥窗里最新款的手機。 勞動所得可以在合法范圍內自由支配,并非每個人都去捐款才叫正確,但上至政府、下至平民,我們都應該更加關注貧困孩子的上學問題,為叢飛、白芳禮們分擔一些,甚至形成一些制度去使貧困生上學問題最終得到解決。 從去年的徐本禹,到今年的叢飛、白芳禮,我們一次又一次被感動,這種感動夾雜這多少辛酸與苦澀。我只愿,2006年,感動不再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