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央視《大家看法》欄目播出《慈善捐款:究竟應該拯救什么》,以下為節目實錄:
大山深處,被拐女當上代課教師。離奇的遭遇感動無數好心人,愛心救助能否喚醒沉睡的山村?孩子頻頻輟學,究竟原因何在?是貧困還是另有隱情?經濟上的救助能否讓孩子重返校園。敬請關注,cctv12每晚20:00播出的大家看法:——
今年6月2號上午,在河北省曲陽縣下岸村的一個教學點里,正在舉行一場捐贈。捐助者來自河北邯鄲,受捐者是下岸村的19名中小學生,每位學生收到了200元錢的學費捐助。
這位正在說話的人是下岸村小學的教師郜艷敏,下岸村之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全都是因為郜艷敏老師的離奇遭遇。今年5月,燕趙都市報連續兩天報道了郜艷敏老師和下岸村的學生因為貧困而失學的故事。文章中披露,今年30歲的郜艷敏12年前被拐賣到下岸村,嫁給了一個比她大六歲的羊倌。6年前,上級政府在村里辦一個教學點,初中畢業的郜艷敏于是當上了教學點的老師。從那一天起,被拐賣的郜艷敏,成了一名代課教師。在這篇報道中,郜艷敏向記者講述說下岸村的學生因為貧窮而輟學。燕趙都市報呼吁社會各界為郜艷敏以及下岸村的孩子們捐款。這篇文章發表后,許多好心人專程趕到這里給他們捐錢捐物。
今年,13歲的楊曉芳已經輟學三個月了,幾天前她也在郜老師的學校接受了200塊錢的捐款,按理說,楊曉芳在獲得學費捐助之后就應該重返校園,但是楊曉芳現在并沒有回學校去上學,而是繼續在村外的一個箱包廠里打工。
楊曉芳的父親是村里的會計,平日里他在附近的煤礦打工,每個月大概有六百多元的收入。當地的村民說,這個收入在當地還算可以,而據楊曉芳的父母說,對于孩子的輟學,他們也感到很無奈。
母親:“孩子覺得自己個子太大了,年齡也大了,就不想去上了。”
王校長:“你像昨天到楊小芳家,楊小芳光我去就去了四次了,到楊小芳家去了四次,我現在在靈山辦公,距這也有個十來里地,學校像馬校長的老師們,去的都不知道幾次了,反正我去過四次。”
王昭源是曲陽縣靈山鎮中心學校的校長,郜老師的上級領導,王校長說,當地學生輟學的事情,他們一直也非常著急。
王校長:“當時去的時候,家長說,我說楊小芳這個孩子挺聰明,成績,老師說成績也不錯,為什么不讓孩子上學,他說不是不愿意他去,讓他去,我說你們家長讓他去,應該跟這個孩子說好去。他們家人送他去,第一次是這樣。第二次是這樣。第三次也是這樣。那個學生說,我覺得父親負擔重,再一個自己個子大了,同班同學比較的話,好像是有點不好意思。其實他這種念書的思想還是不濃,不濃。”
這一天,來到學校捐款的是邯鄲市的一所民辦學校,學校除了給現場的孩子們每人捐了200塊錢之外,還表示,如果孩子們想去他們的學校讀書,他們可以免費接收。
下岸村是河北省曲陽縣的一個小村莊,村民在1958年的時候集體從山上搬到現在的地方,全村一共只有400多人,因為地又薄又少,所以這里是出了名的貧困地區。近些年,村里的人多數都去附近的山西煤礦打工,經濟狀況有所好轉。幾十年來,這里的孩子們幾乎沒有人讀到初中畢業,輟學后要么放羊,要么外出打工,這個傳統已經沿襲了幾十年。
6年前,曲陽縣整合教育資源,所有的學校合校并點。按照教育部門的規定,下岸村的孩子必須到5里外的輝嶺村小學去上學。可是很多家長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去外村上學,當時,全村只有不到20名學生,一下子有12名孩子輟了學。在這種背景下,鄉教委在村子里物色代課教師,專門教不愿去外村上學的低年級學生,于是郜艷敏被作為了第一人選當上了代課教師,下岸村的教學點就是這樣成立起來的。不過,教學點成立后,陸陸續續還是有些孩子輟學。
郜老師:“你看這村里,祖祖輩輩也就是這么放羊,沒有文化出不了大山,出不了大山,想著賺個錢,出去掙個錢,娶媳婦,蓋房,娶媳婦,就是這樣。”
記者:“祖祖輩輩都是這樣,所以就沒有想到過自己靠讀書能夠出人頭地?”
郜老師:“對,這個想法可能會是很少,這孩子們這樣想。”
記者:“哪種想法很少?”
郜老師:“就是想著用文化,學了文化以后走出大山這種想法可能很少。因為他,這地方沒有什么文化人,有文化的人很少,再者也就是說他們窮,男孩,主要都是,或者女孩也是一樣,有的是想幫助他哥哥,或者弟弟娶媳婦,蓋房,蓋房也得花幾萬塊錢,娶媳婦也是這樣。”
記者:“你看現在有很多好心人捐款,你覺得這些人,這種救助的方式給他們捐款之后,這些學生就會回到學校了,不再輟學了嗎?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嗎?”
王校長:“首先謝謝這個好心人為我們這個學生讀書來獻愛心,但是捐款以后,救助以后,這個學生也很難說不輟學,經常包下來,連小學帶初中一下包下來,我就是一直給你出這個學費,雜費,也不敢說不輟學,主要一個觀念就是思想對這個讀書不重視,我很難說,根據這幾年的情況吧,我很難說。”
記者:“你覺得他們這種救助方式?”
王校長:“對救助方式應該說是一個善舉,是善舉,是對我們這些貧困孩子,或者山區孩子一種善舉,這個咱非常感謝。但具體到這個村里邊這個思想,尤其是下岸村這個家長跟學生這個思想,我覺得這很怪,有的時候琢磨不透,琢磨不透,我們學校下的工夫不少,琢磨不透。”
今年17歲的楊紅艷,幾天前也在鎬老師的學校接受了捐款,她輟學已經一年了。她哥哥在前年也輟了學。
記者:“這次領了兩百元捐助之后,你會回到學校嗎?”
楊紅艷:“不會。因為我年齡太大了。”
王校長:“他沒有嘗到讀書的念頭,不大重視。其實下岸的學生到慧嶺小學讀書的這個同學們,大部分成績很優秀,也就是說下岸村這個小學生們,他們智力素質都是不錯的,就是因為他們思想還是對這個不大重視,導致這樣的。我剛才說的,當然有的是,極個別的是經濟困難,在這個事情報道以后,我們也給予了實行雙免,就在這種情況下,實行雙免了以后,還有的繼續輟學,我們肩上擔子非常重。”
王校長:“反復到下岸村走村串戶,一家一家的動員,說服了學生,說服家長。我想這個下岸村的學生,現在說來,明天是不是能保得住,也不見得。”
記者:“為什么?”
王校長:“因為他們的思想上不重視,這是那個主要原因。也許一段時間很好,也許再待一周或者是兩周,他們又輟學了,我們還得在家里去找他。所以說在回首這個輟學生的當中,我們也是盡最大力度,但是這個效果,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人的思想問題,我們確實覺得很難,很難。”
記者:“為什么會這樣,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呢?”
王校長:“他們有的,因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的想著,尤其是男生吧,想出去干點活,覺得外邊的世界挺精彩,走向社會,看到別人跑在外邊了,覺得在學校里不如外邊瀟灑,也可能是這樣,主要是想外邊干完活能掙點錢,可以享受一點,如果在學校念書,他能享受什么呢,除了家長給他的錢以外,他能享受什么。人們這個眼前利益,看這個眼光太近。包括家長們都是這樣。”
王校長:“你念書有什么用,你考上大專,考上大學,又不能給你安排工作,有什么用啊,你就不如家里放一群羊,放一群羊能掙個錢,這個意識,這也是我們從工作當中感到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做家長的思想工作,我們遇到的像下岸村這樣的村,確實很少見,很少見。我們下的力度也是相當大的。”
6月2號這天,和捐助團一起來到下岸村教學點的,還有一位省城的退休教師,這位退休教師看到報紙的報道后,主動來到下岸村教學點,這一天,她給學生們上了一堂課,她希望有可能的話,能和高老師結成幫教的對子,今后能定期來這里幫助他們。
記者:“現在因為你向社會求助,因為覺得他們太貧窮了,所以上不起學,希望大家能夠救助,能夠使他們重新步入學校,可是有的人就認為,即使給了他這筆錢,給了他這筆捐款,也許依然不可能回到學校里,你怎么看你這個行為?”
郜老師:“我也可以說是盡自己最大努力來幫助他們,他們實在也就是說不愿意,因為種種原因實在不愿意回到學校,我真的,那我也束手無策了。我就想用自己的一顆誠心來打動他,假如說我真的打動不了他,你說我有什么辦法,我也沒辦法,他真的實在不想念了,咱也不可能硬讓他上學校念去,是吧?”
記者:“你拿到兩百元捐款會怎么花?”
孩子:“給家長。”
記者:“家長會拿去做什么你知道嗎?”
孩子:“不知道。”
主持人:“下岸村的孩子之所以會輟學,不僅僅是因為貧困。這是那些好心的捐助者沒有想到的,而對于我們來說,這可能也是一個新問題,新困惑。那么,對于下岸村的這些學生,以及更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來說,我們能給與他們的最有效的捐助應該是什么呢?這就是本期《大家看法》的核心話題。”
為下岸村的孩子們捐款3000多元的李成英先生是被郜老師的遭遇深深打動又十分同情貧困孩子的熱心人士,他之所以慷慨解囊是因為他認為讀書是這里的孩子的唯一出路。曾拍攝《希望工程》組照的著名攝影師解海龍先生在《大家看法》的連線中同樣贊同知識改變命運這一觀點。
主持人:“對于下岸村的這些家長來說,他們的周圍可能缺乏知識改變命運的鮮活事例,因此在他們的思維里,讓孩子好好讀書的想法就多少有些淡漠。但是對于這些地區的孩子來說,如果不依靠知識,他們的命運最終仍將回復到父輩們的老路上。”
來源: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