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行唐縣受虐女童曉霞的報道是2005年度最具影響力的事件之一,是關注弱勢群體的責任感使我們一路前行,沒有這種責任感,就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
一個生活在農村角落的女孩,從受人歧視遭人長期虐打,到得到社會關愛、省委書記批示“盡快幫助她脫離苦海”,這個孩子一波三折的命運牽動著所有讀者的心。長達一個月的采訪報道中我們的信心也曾遭受過打擊,甚至一度產生過動搖,但關注弱勢群體的責任讓我們一路走了過來,曉霞最后有了一個較為圓滿的歸宿也體現了媒體的良知和社會的良知。
第一天的采訪中我們看到了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實,一個7歲女童,幾乎體無完膚,眼神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我們當即決定,一定要將曉霞帶離這個傷心之地。如我們一貫的,面對曉霞這樣一個受虐的孩子,我們不能袖手旁觀。報社的采訪車將曉霞送進了當地醫院,救助行動艱難地開始了第一步。
曉霞的遭遇讓很多讀者為之動容,讀者的支持讓我們堅定了前行的信心。在曉霞住院治療的過程中,讀者們紛紛捐款,有的前往醫院看望,甚至遠在寶島臺灣,還有英國、日本的讀者也捐款救助,他們表示,是記者的責任感深深打動了他們,從記者的行動中,他們感受到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救出苦海后,最終還是要為曉霞找到一個溫暖的家。當地政府也表示將會出面妥善安置,但從為曉霞的未來著想,我們一直努力給她尋找一個更為合理合法的歸宿。但曉霞的特殊身份遭遇了一道法律難題,記者遍訪省會法學專家和著名律師,從法律角度對曉霞的歸宿進行探討,使曉霞事件的意義不再存留在個例的表面意義上,而是對法學研究有了借鑒意義。
本報連續對曉霞事件的報道引起了省委書記白克明、省長季允石的關注,他們不僅派人看望了曉霞,還對安置曉霞作出了重要批示。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曉霞被安置到了社會福利院,開始了她嶄新的生活。
可以說,是一種關注弱勢群體的責任感使我們一路前行,沒有這種責任感,就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