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單位發出緊急通知,要求為災區災民捐獻衣物,時間很短,于是我也趕緊回家搜了一些舊衣服交了上去。同事們紛紛議論說,應該早點想到這事,不要到大雪飄落下來后才給窮人送去衣被,有點臨渴掘井的味道。
這就涉及到慈善事業是否完善的問題。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的慈善事業顯然還很不發達。我在英國工作時曾接觸過一些慈善機構,并寫過報道。現把我在2000年初寫的一篇舊作找出來貼在博客上,與讀者共享。
英國慈善業漫談
一、樂善好施的民族
在英國倫敦的街頭或地鐵旁,我常看到有人拿著一個小罐子向過往的行人乞討,要求他們施舍點零花錢。奇怪的是,行人非但不像對待一般的乞丐那樣報以鄙視的神態,而是熱心地把自己兜里的零錢往小罐子里放。我仔細打量后發現這些“賺錢有方”的人有兩個地方與平常的乞丐不同,一是他們衣著體面,舉止有禮,二是他們手里的小罐子上都有諸如“癌癥研究會”或“聾啞人援助協會”的字樣。經過與他們攀談聊天后我才知道,他們不是一般的乞討,而是在志愿為某個救助殘疾人的慈善機構進行義務募捐活動,所“乞討”的錢全部捐給這些協會用來救助殘疾人,他們在外面向施舍者點頭稱謝全是為了向需要幫助的人獻上一片愛心。望著那些在寒風或烈日下孜孜不倦地向行人募捐的人,我不由心中生出敬意,同時也對慈善事業產生了興趣。
在英國居住時間長了,我才發現這個小國的寡民實乃慷慨仁慈之士,慈善機構更是林林總總,名目繁多。我曾向英國權威的慈善機構“慈善委員會”了解過情況,該機構主要負責管理各種慈善機構,對全國各地的慈善機構進行管理協調,溝通信息,提供各種咨詢服務。委員會的新聞辦公室主任凱恩告訴我的數字著實讓我大吃一驚:到1999年6月,全國登記注冊的慈善機構多達16.1萬個,其中還不包括部分慈善組織的2.7萬個下屬分支機構。這些慈善機構從“殘疾人協會”到“無家可歸者之家”,從“沉船遇難者關懷委員會”到“拯救兒童基金會”,從“難民援助會”到“貓狗救助基金”等,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在英國,政府資助的慈善機構并不多,最大的大概要數“國家六合彩公司”,基金來源為出售六合彩票。但該基金一般不用來資助個人,而是用來向一些陷入困境而又需要國家扶持的社會團體和機構等提供資金,如撥款給一些不景氣的文藝團體和公費醫療補貼等。絕大多數慈善機構都是非政府而且也是非贏利組織,其資金來源主要是靠募捐和接受捐款,當然也可以通過義賣和將基金進行投資獲益等其它方式來增加來源。我在倫敦居所的附近,就有一個紅十字會辦的小商店,里面出售的都是別人無償捐送來的舊貨,所得收入也都歸紅十字會。
據慈善委員會公布的統計數字,全國各慈善機構到1999年上半年的總收入高達224億英鎊,比有些非洲國家的全年國民生產總值還要多。數目雖然龐大,但具體到各個機構的收入卻大不相同,約占全部慈善機構75%的各個小慈善組織每年的收入不到1萬英鎊,而少數大基金會的收入卻在數千萬至數億英鎊。例如英國王妃戴安娜1997年8月不幸逝世后,以她的名義成立的救助窮人和殘疾人的基金會在短短一個來月的時間就籌集到了數億英鎊的巨額捐款。錢雖然滾滾而來,但卻不得任意挪作它用,每個機構都有專門的信托基金委員會來管理每筆捐款,籌款和開支都有嚴格的法律規定,所有賬目都必須公開,要向捐款人有詳細交代。若想擅自通過慈善的招牌聚斂錢財,是非常困難的。當然,以權謀私的事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生,在英國也在所難免,但由于制度和規定嚴格,慈善機構中這種假公濟私的事情能被減少到最低限度。
二、困惑的施舍
在這個星球上,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自人類發展演變以來,總有人因疾病、傷殘和羸弱和無能等原因而需要幫助,而另外一些人則因勤奮、幸運或生財有道等興旺發達、闊綽富有。在同情心的驅使下,富人向窮人伸出了慷慨之手,于是慈善事業便逐漸發展興旺起來。
英國的慈善事業興起于中世紀,當時的教會、地方貴族鄉紳和一些富人對無力勞動或遭受疾病災害的窮人進行施舍資助。到了16世紀末,英國政府開始制定《英國窮人法》,旨在把救助老弱病殘的方式制度化。根據該法律,政府將窮人分為兩類,一類是那些“值得幫助的窮人”,包括各種殘疾人和老人等,另一類為“不值得幫助的窮人”,是指具有勞動力但沒有工作的窮人。對前一種窮人,政府給予一定的錢財和實物幫助,而對后一種窮人則通過提供就業機會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后來在政府的倡導和支持下,形形色色的民間慈善組織便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到了19世紀,在財富迅速集中,社會加速工業化的過程中,一些有識之士曾對慈善家和慈善事業頗有微詞。馬克思就曾公開譏諷那些所謂的慈善家其實是用剝削來的錢沽名釣譽。美國小說家斯坦貝克也曾尖刻地指出:“一些富有的金融家用一生中三分之二的時間從社會上攫取掠奪財富,然后再用最后三分之一的時間來返回部分財富。”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慈善事業的不斷完善和成熟,大多數人已經對這項事業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而且不在乎錢的來源以及施舍者的動機和目的。他們認為,即便捐出的錢原來是骯臟的,但如果用它來資助在貧困深淵里掙扎啼哭的窮人,也算是“改邪歸正”了。
現在,英國的許多慈善機構不僅幫助本國的窮人,而且還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捐助,以幫助那些因貧困、災害、疾病和戰爭等原因而陷入絕境的人們。科索沃的難民,孟加拉的兒童,土耳其地震的災民和拉美的棄兒等都曾得到過來自英國普通百姓的溫暖和關懷。慈善機構給予幫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一部分情況是直接給現金資助,另外一些情況是給予實物幫助,例如提供食品、藥品和衣物,簡易房屋和家具,以及提供資金給醫學研究機構和康復中心購買設備等,其目的是用最簡便的方式給予最有效的救助。
當然,至今仍有不少人認為慈善機構本身并不能改變窮人的貧困現狀,因為它會讓部分得到資助的人躺在救濟上過日子,不思進取,不圖發奮,等于鼓勵他們繼續在貧困線下掙扎。但更多的人認為,向沒有能力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人是完全屬于自己的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正如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所說,“我是人類的一部分。請不要追問喪鐘為誰而鳴,它是為你而鳴。”一位社會學家在談到慈善事業時所說的話讓我深受感動。他說,任何一個社會應該說都離不開慈善事業,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有能力和資質高低不同的人。而社會又是一個大家庭,所以救助他人其實就是救助我們自己。我們施舍和幫助是因為那些窮人是我們的兄弟姐妹,而不是因為我們悲天憫人或懷有負疚之情。我們在給予幫助的同時也在給予希望,好讓那些窮人在不久的未來可以不再需要我們的給予。現在,慈善事業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援助,而是以何種方式給予捐贈。
英文字“慈善”源于拉丁文,原意是“愛”――在尊重基礎上的愛,只可惜后來“尊重”一詞被“依賴”所代替。慈善事業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也是社會貧富不均的結果。然而,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政府越來越強大,經濟越來越繁榮,生活越來越提高,慈善事業應該是越來越萎縮。慈善事業的最大成功和最高境界是有朝一日因社會不再需要它而自動消亡,因為到那時人類已經進入到大家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充分滿足的時代。過去以剝奪窮人基本生存權來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并不是慈善的原意,這就是為什么19世紀許多名人對所謂的慈善事業貶多褒少的原因。
但這種狀況近幾十年來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英國不少有識之士也多次強調,一定要重新把愛注入慈善一詞,否則便失去了救助的意義。的確,在亞、非、拉的許多不發達國家中,那些陷入困境的人并不希望不勞而獲,不愿意卑顏曲膝地接受西方人傲慢的施舍。他們還要那些去發展中國家旅游或公干的西方人記住,如果有人追著你兜售皮鞋刷或巧克力糖,或提出帶你去你想要去的地方,請不要認為他們是乞丐,其實他們是勤快的做小本買賣的生意人。他們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機會。慈善機構應該給予這些人一定的資金,為他們創造條件走上勤勞致富的道路,讓他們感覺到人間的溫暖,讓他們意識到,我們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是“人類的一部分”。
三、能否送個圣誕作禮物
如果讀者認為富有的西方人現在援助的都是不發達地區的話那就錯了,在所有發達國家,依然有許多窮人需要救助。我在倫敦工作期間曾走訪了位于倫敦東區的“家庭福利協會”。這是一個有130年歷史的專門救助本國困難家庭的慈善機構。在一個并不起眼的辦公樓里,該協會的審查小組成員每星期二上午定期開會,討論著如何向全國各地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許多沒有家具,沒有衣服和幾乎陷入絕境的家庭都給這個慈善機構寫信,作最后一次努力――得到一點活下去的希望。
真是不見不知道,一見嚇一跳。在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英國,在新世紀曙光就要照在地球上的今天,依然有數以百計的家庭向慈善機構求援,希望得到幫助,好給他們孩子光裸的腳上套上鞋子,給床上鋪件毯子,給廚房添件用具。家庭福利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僅在1998年,他們就向4700個申請人發放了90萬英鎊的資助,其中1500個家庭有殘疾兒童需要救助。
在一次基金申請審核討論會上,我聽到了不少令我感慨不已的故事。波姬女士是位有3個孩子的單身母親,一個有氣管炎,一個有濕疹,還有一個有多動癥。這位母親遭受過強奸和家庭暴力的雙重打擊,而且她做母親的技能也非常低下。當社會工作者到她家去時,發現她的孩子坐在地上吃飯,因為家里連飯桌都沒有。屋里也沒有衣柜,衣服只有堆在角落里。因為只有一張床,有兩個孩子不得不睡在鋪在地上的墊子上。家里可以說是家徒四壁,慘不忍睹。
該家庭每周得到164英鎊的福利補貼,包括殘疾福利金,但這根本不夠。這位母親已經向政府進行過借貸,現在不但無法繼續獲得貸款,而且還必須每周從福利補貼中扣除20英鎊來還貸款。她的其他債務已超過600英鎊。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寫信給家庭福利協會,希望得到800英鎊來購買急需的家具和衣物。考慮到她的情況,家庭福利協會決定資助400英鎊。他們說,不是家庭福利協會吝嗇,而是像這樣的家庭還有不少,需要救濟的地方太多。
艾倫太太是孟加拉裔人,早已與有精神病的丈夫離婚,自己獨自撫養3個孩子。她每周得到的政府補助的社會福利金是115英鎊,孩子的學校服裝和家具都需要錢。家庭福利協會資助審查小組在認真討論后決定給250英鎊的贊助,讓孩子們能穿得體面一些。
另一個有7個孩子的母親珍妮因經濟壓力太大而患了憂郁癥,每月所得收入也太少。可就這樣,國家每周還從她有限的社會補貼中扣除13英鎊來償還她1年前借的社會基金貸款。她的孩子現在連衣服都沒有穿,只好和親戚的孩子合穿衣服。最后,家庭福利協會決定給予300英鎊的資助讓孩子能購買校服和其他衣物。
這還不是最悲慘的。審查小組的成員接著被下一張申請表給感動了。申請資助一欄上寫的只有一個詞――圣誕節。申請表是地方濟貧院為一個74歲的叫梅根的老太太填寫的。她有2個女兒和3個外孫。幾年前,她的大女兒被癌癥奪去了生命,留下的2個孩子由小女兒撫養,可99年夏天,已寡居多年的二女兒也因患癌癥而撒手人寰,留下的3個外孫只好全由她這個古稀之年的老太太獨立撫養。
申請表在申請原因一欄中寫道,“梅根太太想讓3個孩子過上像樣的生活,但能力有限。她特別想讓孩子們在20世紀最后一個圣誕節過得快樂些。家庭福利協會能否給予一些資助,以便梅根太太和她的3個外孫能好好慶祝一下本世紀的最后一個圣誕,讓他們暫時把悲痛和憂傷忘掉?”
地方濟貧院建議家庭協會資助250英鎊讓孩子們過個無憂無慮、開心快樂的圣誕,懷著美好的記憶跨入新世紀。協會審理小組沒有猶豫,立即同意全額資助。協會也想多給一點,說起來梅根太太和她3個外孫一周的費用還不夠許多人一個晚上的消費呢。可是申請資助的貧困戶太多,協會也只能做到如此了。
四、愿慈善事業早日消亡
在英國時,我經常會收到一些慈善機構郵寄來的信,希望收信人能慷慨地給他們的機構每月捐款3至5英鎊,這些錢將用于救助那些患病或陷入困境的人。在報紙上也常能看到一些慈善機構頗能打動人心的廣告,諸如“您每月只要捐出3英鎊,就能把蘇丹2名瀕于死亡邊緣的兒童救活,或讓5名眼盲的非洲兒童重見光明。”據我所知,慈善機構所得到的大宗捐款主要是財大氣粗的公司和富豪,他們的捐款占到慈善總收入的70%以上,普通百姓平均每人每年所捐的款項也就是數百英鎊而已。
正是在英國這樣一個慈善事業比較發達的地方,我才對“善舉”一詞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我想,慈善事業不應該是富人良心發現時無計劃的施舍和恩賜,而應該是每個人從內心深處發出的對他人的同情與關愛。不富裕并不說明就沒有幫助別人的能力,正如中國俗話所說的那樣:千里送鵝毛,禮輕情誼重。慈善事業的最終目的不在于給予了多少,而在于有沒有一顆同情和善良的心。慈善的目的是讓那些殘疾人通過別人的鼓勵和幫助能夠在社會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讓戰爭和饑荒的受害者有機會重建自己的生活和家園。一句話,慈善是建立在尊重而不是憐憫基礎上的幫助,通過這些幫助,讓那些接受資助的人從此改變他們的生活和命運。
在21世紀到來前夕,英國人的慈善捐款熱情再度空前高漲。據英國《衛報》99年12月報道,全國的慈善機構當年在接受捐款方面獲得“大豐收”。該報援引“拯救兒童基金會”發言人的話說,該基金會這一年的收入為690萬英鎊,使總基金達到4330萬英鎊。而“癌癥研究聲援會”說它此年的“收入”比上年增加了10%。“全國自愿組織委員會”執行主席艾瑟靈頓稱,該委員會所獲得的捐款為49.4億英鎊。但他說,盡管許多人為慶祝新千年而慷慨捐助,但還是沒有打破1993年的記錄。那年收到的捐款總額高達53億英鎊。全國捐款總數如果平攤到個人的話,相當于平均每人每月捐款10英鎊。
我在英國時常被那些向慈善機構捐款的人所感動,對不計報酬不求聞達為慈善和社會公益事業默默工作的人,我更是懷有深深的敬意。慈善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慷慨的表現,一項仁慈的善舉,一種文明的體現。它的含義在于只是奉獻,不求回報。慈善事業雖然總的來說是民間或非政府行為,但它的興旺卻與政府的支持分不開。例如英國政府規定,個人和公司給慈善機構的捐款可以免交所得稅,僅此一項鼓勵措施就可以讓慈善事業增收15億英鎊。反觀我們中國,自古便以文明禮貌、慈善謙和著稱于世,但過去那種古道熱腸、樂善好施、慈悲為懷的優良傳統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卻漸漸失落了,關愛他人形不成一種社會風氣,慈善事業也沒演變成一種幫助弱者的成熟機制。我始終認為,一個人如果時時想著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比自己更貧窮更困難的人需要你的幫助和關懷,就容易保持一顆善良寬厚的心,就會變得仁慈、滿足與平和了。
給出去的終將得到回報,只是時間長短罷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