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票價上漲的消息又如約而至。全國鐵路2006年火車票價調整方案已經確定,上浮日期為1月21日 27日,節后為1月31日(初三)以后,硬座上浮15%%,其他席次上浮20%,除夕至正月初二票價下浮10%%。學生票價、革命傷殘軍人票價不變(本報9日2版)。
據說需求決定價格,所以人多票少的時候,火車票自然就貴,似乎無可非議。何況有那么多旅居在外的游子、打工謀生的民工,夫妻兩地的上班族,都急著回家過節。如此一來,“鐵老大”仗著獨一無二的壟斷地位,想漲多少漲多少是很容易做到的,漲價15%% 20%%實在是很客氣了。何況學生票保持原價,也算是夠意思了。
漲價的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調節客流量。票價漲了,有一些買不起票的人就不能回家。然而,這種調節的結果是窮人回不了家,而富人不論你漲多少都不會在乎。有多少民工因為票價一漲而不得不讓孤兒寡母徒然守望?弱勢群體的利益也因為這一調節而被忽略不計了。由此看來,鐵路運輸服務的公益性實在是無從談起。
不僅如此,在客運成本并未增加的情況下,隨意提高票價是否屬于投機行為?假如按照鐵路旺季提價的原則,是否所有的商品服務都可以在旺季隨意漲價呢?
現實容不得假設。外地人都要回家要勸是勸不住的。如今的逢節漲價的火車票政策與其說是壟斷的結果,還不如說是傳統和供需矛盾造成的結果。火車票即便不漲價,供需之間的矛盾仍然會導致票源的轉移和投機倒把行為的發生,只要在供需矛盾極其尖銳的領域,“黃牛”的出現就是必然的。所以火車票漲價的心理在于:與其讓“黃牛”去掙旺季的超額利潤,還不如鐵路自己坐享其成。
問題是,鐵路坐享其成后,并不能阻止“黃牛”的泛濫,反而導致水漲船高的連帶效應,鐵路漲價20%,黃牛就能漲價80%,反正沒人做虧本買賣。鐵路漲價的行為對于票販子不僅不是沉重的打擊,反而是一種有效的示范行為。因為它昭示著: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漲價是合理的。
鐵路是企業,所以它要借機“創收”,理由冠冕堂皇。既然如此,我們要問的是,為什么它可以獲得壟斷收入而不受懲罰?為什么不允許多種資本進入鐵路運輸行業?既然鐵老大早已經放棄公益性的原則,那為什么不讓市場原則全面地發揮作用呢?
漲價的現實我們只好認賬,然而任憑壟斷機制的隨心所欲,實在是令人不解。如不解決“老大”唯我獨尊和隨心所欲,那么逢節便漲的火車票價便永遠不會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