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們的父母吧,因為他們是如此愛你!
2006-01-12
人的一生既可以被看成是一個肉體由生到滅的輪回;也可以被認為是思想由懵懂無知到年少氣盛,再到看透世情的過程。這就像禪宗的漸悟,又像毛蟲的化蝶,那一個個的飛躍才是人成熟的標尺和支持你發展的基石。每一個階段,你都會對周遭的一切產生全新的認識,對感情,對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我來說,在國外的三年讓我有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去重新審視我同父母之間的感情,這三年才讓我真正感覺到那空間上的千山萬水,那電話里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們對我無邊無際的愛啊!
在我還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對我嚴加管教,上形體課、練毛筆字、讀英文班、參加各種各樣的競賽……“教不嚴,父母過”似乎是他們奉行的唯一真理,而這種教育方式自然與年幼貪玩的我格格不入。在我上學以后,他們開始標榜“高分主義”,“第一才是硬道理”……不注意與我的溝通,忽視對我的鼓勵是他們這個階段教育的最大弊端,這讓我感到一種巨大的壓力,我“年少白頭”和這多多少少也有些關系吧。就仿佛是在我的房間裝了微型攝像頭,每次我想偷偷地玩一會兒,都會被他們人贓并獲,然后便是嚴厲的呵斥和責罰。二十多年來,我一直按照父母設計的道路學習和生活著:高中的分科、大學的專業、畢業后的方向……每一個和我相熟的人無一例外地知道我受著多么嚴格的教育與看管。我甚至開始羨慕那些個把月才同家里通一次電話的同學,我甚至開始嫉妒那些倍受寵愛和溺愛的孩子,那種自以為成年的無知無畏的感覺無時無刻不在挑逗我的叛逆神經,終于我放棄了父母為我選擇的工作而決定出國留學。
出國之后的相當一段時光里,不知道是不是“距離產生美”,以往那種嘮嘮叨叨和讓我有如芒刺在背的目光沒有了,可是隨之消失的還有方向感和安全感。以往不知道怎么做的時候可以問父母,受傷了的時候有他們可以依靠,可是在國外的一切都只有憑自己的本事。當我第一次在班上用英文演講博得滿堂喝彩的時候,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沒有他們讓我從小參加各類競賽磨練出的膽量和自信,我不會有今天;當我的文章不停地見報,并且被選為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市作協成員的時候,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沒有他們“逼”我博覽群書,搜集素材,勤加練筆,我不會有今天;當我憑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很多海內外朋友,大家聚在一起談古論今,探討人生的時候,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沒有他們對我的言傳身教,告訴我要如何以誠待人,將心比心,我不會有今天;當我的碩士課程結業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沒有他們的“主義”和“道理”培養出的好勝心,我不會有今天……漸漸地,抵觸變成了絲絲的溫暖;漸漸地,每周固定的電話也變成了令人向往的歡樂時間。漸漸地,我發現父母變了,他們不再像以前一樣死死地拽住我身上的線,而是更關心我的生活,更容易動情,更想看到我的照片。我問他們原因,他們說:“看到你的成長,我們就放心了,哪里還用再要求什么。”那一刻我真的無語,父母的要求僅此而已,兒女的成人自立,便是他們的追求,哪怕為此耗盡心力。那一刻我淚流滿面,我為自己以前對父母的誤解而后悔,為自己能擁有這么可愛的父母而慶幸。成長不是說說就算了的,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是要靠行動來扛的,對父母親的愛是要用行動來還的。
爸爸媽媽常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現在還是孤家寡人的我還無法完全理解父母那深邃的愛,可是我高興的是我同父母之間終于達到了夢寐以求的那種感覺,互相信任,互相鼓勵,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既像父母和子女,又像是多年的老朋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雖說這種關系的達成需要一定時間的錘煉,但是為此付出的任何辛苦都是值得的。讓我借用一句英國廣告里面的話來表達我的意思:“I’m loving it!”(我愛著它!)我也希望每一位兒女都可以擁有這種美妙的感覺。愛你們的父母吧,因為他們是如此愛著你!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