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山村里的準大學生:我恨自己沒錢上學(組圖)

參加完高考后的姐弟倆還得幫著家里做農活
《共同關注》欄目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正式啟動了一項公益大行動,那就是“我要上大學——希望工程與您共同關注農村特困大學新生”。《共同關注》將播出系列節目《我要上大學》,我們將用一個月的時間持續關注剛剛考上大學的那些農村特困家庭的孩子。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呼吁全社會都能對他們獻出一份愛心,幫他們一把,給他們一個改變一生命運的機會。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王團鎮楊路村的一對姐弟的故事。我們先一起來看看這兩個孩子的照片。姐姐叫李小花,18歲,弟弟叫李玉貴,17歲。今年啊,這姐弟倆同時參加了高考,6月21號,成績出來了,相當不錯,姐姐考了557分,弟弟考了569分,都超出了國家一類重點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一個農村家庭同時出了兩個大學生,別人都羨慕得不得了,可是他們的家人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7月5日的傍晚,寧夏同心縣王團鎮楊路村的李玉貴一家,開了一個特別的家庭會議,本來已經分家另過的叔叔伯伯爺爺奶奶都聚在李玉貴的家里,一起商量李玉貴和姐姐李小花上學的事。
父親:考上當然非常的高興,但是上起學來確實非常的難,這馬上就準備起身了,我們不應當也不能召集你們,因為我自己的孩子,這好像自己這方面也太干啥(好)了,請你們商量一下。
爺爺:要是沒有錢上,就讓男的上,女的就在家里吧。

當得知自己不能繼續念書后,李小花哭了。
李小花:那不行,我要上呢。
伯伯:再說咱們這個地方都是山區,貧困山區,今年又沒有下雨,莊稼也沒有種上,你現在叫誰拿個百兒八十塊錢都拿不出來嘛,向誰借去,這是個實際問題嘛。這不是個小數字嘛,你說就是二、三百塊錢,你說大家幫湊一下都可以能行嘛,這兩個齊身走,就七、八千,一萬嘛。至少四年啊,這開玩笑呢,這錢咋湊?
母親:光學費就一萬呢。
爺爺:我的老太爺也是沒有一點文化,我爺爺沒有文化,我父親沒有文化,加上我也沒有文化,今年我們這兩個孫子考上了學,我們全家高興,確實高興地睡不著。可是說呢,讓人出錢,就是高興讓人出錢,出了錢人家就沒有辦法了,現在我的意見還是上一個,把這個女子在家里好好的伺候著,把這一個小子上,叫女子呆在家里。
李小花:我自己也愿意上,我要上學呢。
知道分數以后,父親李文寶就算了一筆帳,兩個孩子都上學,9月份開學后,第一個學期至少就得拿出一萬多,每個孩子五、六千的學費,還有路費、住宿費等等。這筆巨額費用讓一家人犯了愁。同樣考慮了很久的爺爺,就提出了這個無奈的選擇——集中力量供弟弟李玉貴上大學,姐姐李小花就算了。這個選擇讓李小花怎么也接受不了。
記者:爺爺剛才說你上不了學,是不是特別氣呀?
李小花:不生氣,我恨我自己上不了學,恨我自己沒錢上不了學。
爺爺:女孩上學也沒多大的用處,幫助她媽在家里煮煮飯,做一點活就對了。
爺爺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他們所在的楊路村,交通很不方便,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四季干旱,很少下雨,莊稼往往顆粒無收,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塊。而且在村里人的觀念里,女孩地位很低,在小花之前,村里很少有女孩上學,基本上都是到歲數就出嫁、生孩子。多少年來從來沒出過女高中生,更別說女大學生了。后來,是父母堅定的支持才使得小花和弟弟玉貴一起走進了校園。
父親:農村尤其女娃娃出嫁以后,(對方)家里經濟條件各方面不行,尤其這個農民,有時候打呢,罵呢。
母親:受的苦多了,讓娃上點學,吃點輕巧飯。
讀大學是一件好事,可是費用卻是一個大難題。在村里,別人家供一個孩子都費勁,更別說他們家還是兩個了。從兩個孩子上中學起,父母就開始想盡辦法出去打工,為孩子攢學費。

很擔心自己就要告別書本,盡管如此還是抱著大學英語詞匯書愛不釋手。
父親: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氣,寒冷的天氣我領著我的妻子在那個地方就把那個大塊煤打爛,然后小塊煤裝成那個袋子放在那個車上,一噸才20來塊錢,就這樣子。為了孩子。
2002年7月,兩個孩子初中畢業了,又同時考上了縣里的高中。開學時需要交1500塊的學雜費。而這些年來兩個孩子的花費讓這個家庭沒有存下一分錢。是繼續讀還是放棄?選擇又一次擺在了這一家人的面前。
父親:我也是五年的學生,一般的字我也認識,一般貼下的標語,說是,再窮不能窮孩子,所以說怎么辦呢,不能讓孩子輟學,那就想盡一切辦法叫孩子上學。
那個暑假,十五歲的姐姐李小花和十四歲的弟弟李玉貴決定和同村的人去臨縣幫人摘枸杞。給自己攢上高中的學費。每天天還不亮,姐弟倆就要起床去上工了。
李小花:然后到中午的時候,你感覺特別曬,那汗一直流著呢,你干脆你就不要擦了,越擦越多,然后回來的時候,晚上回來你耳朵掉了一層皮,然后你剝一層它又掉一層,一直掉呢,那幾天人感覺特別難受。
李玉貴:一天只能吃一頓飯,晚上十點鐘回來,已經干了一天活了,特累就不想吃飯,就睡下,早晨十點鐘睡下,那手呀腿都比較疼,還是睡不著,早晨四點多,五點鐘又起來,又去。
李小花:一天要掙十幾塊錢呢,你不去,你就把這個機會又浪費掉了,然后就起來。

不用念書的時候,弟弟就得幫家里干活
記者:覺得苦嗎?
李玉貴:覺得苦,但是那還挺高興的,因為是第一次掙錢,自己終于可以掙錢了,感覺特欣慰。還是比較高興的。
2002年秋天開學的時候,姐弟倆帶著自己幫人摘枸杞掙的幾百塊錢,還有父母借來的錢,去縣城的高中讀書了。而小花也成了村里的第一個女高中生。學是越上越高,費用也是越來越大,高中這三年,這一家人是怎么撐下來的呢?
姐弟倆就讀的高中在同心縣城,離家有八十多里的路程。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離開父母。可是,整整一個學期四個多月,兩個孩子都堅持著沒有回家。
李玉貴:來回十塊錢,你看我們一周,一天只花兩塊錢,一周也就五天,也就是十塊錢。
李小花:我記得最深的一次,就是我到了車站了,因為我有時候花錢,就是感覺挺心疼的,我到車站,他要塊錢,我就沒回去。我就背著書包,我就在那條路上哭著呢。
父親:他媽媽一想以后,有時候哭鼻子,我一想,有時候也哭鼻子。
其實這想方設法省下來每天2塊的生活費對于正在長身體的姐弟來說根本不夠。
李玉貴:你剛吃完,中午時候休息一陣子,睡到床上,還沒起來呢,肚子又餓了,餓了沒辦法,只有挨著餓去教室上課,到下午第三節課,就想著學校的飯怎么香,其實也不怎么香,但是那時候已經餓得不行了,就說學校的飯太香了,但一下課,老師一出門就沖進宿舍,就把碗拿來,打上一碗,幾嘴就吃完了。
記者:那為什么不多買點呢?還得餓著呢?
李玉貴:多買點,一頓飯要七毛錢,一天家里也比較困難,一周,我們一學期去,就拿個二三百塊錢就去,如果你再吃得厲害了,剩下的,以后的時間就沒錢吃飯了。
這種情況下,早餐吃一個雞蛋成了這兩個孩子三年高中生活都沒能實現的奢侈的夢想。
李玉貴:學校里,外面買的雞蛋,一個五毛錢,五毛錢吃不飽,還不如吃一個饃饃,吃一個饃饃,可以壓壓饑,可以不讓肚子挨餓。吃一個雞蛋感覺也沒有什么,只是那么一個雞蛋,他們都說營養挺高的,我們只是為了吃飽,根本就不求營養之類的。
記者:那高考的前幾天吃沒吃雞蛋?
李玉貴:高考前幾天,沒吃雞蛋,沒有,沒吃。
李小花:想吃,我特別愛吃雞蛋,但是總向爸、媽開不出口,覺得他們也挺不容易的。
記者:但是人家同學都吃雞蛋嗎?
李小花:吃呢。
記者:那你怎么想?
李小花:我覺得沒關系,他們現在吃,我以后吃。
盡管省吃儉用,可是每學年兩個孩子加在一起要三千多塊的費用,使得父母不得不開始借債了。
父親:那次借錢去了,確實為難的很,去了以后咋辦呢,人家不但沒借給,反而還說了一些不太好說的話,好的意思你還讓女孩子都要上學,誰拿你的錢給你借呢,我們也沒有錢,就是有錢也不借給你,當時我們那個心里確實為孩子,哪個氣也受了,哪個罪也受了
盡管艱難,但一家人從未有過放棄的想法。
李玉貴:那一次是放五一假回來,回來我爸就去田地去鋤地,臉上汗流滿面,我們都熱得不行,蹲在一旁,一邊坐著呢,我爸,我們死喊我爸,我爸不來,說我不累,我看見我爸那樣子,我就說,我不好好學習,我能對得住誰呀?
李小花:我們的學校,一個同學罵我,罵我是農村的女孩,就是不應該來他們的教室上學。就是這次讓我感覺挺深的,我就回去以后心里特別難受,我一直想著,我一定能超過他。
這種情況下,姐弟兩個更加的努力,在學習上還互相叫上了勁。
記者:服你弟弟嗎?
李小花:不服,我覺得我比他好。
記者:他服你嗎?
李小花:他也不服我。
高考成績下來后,雖然分數已經很高了,但一向比弟弟成績好的小花卻比弟弟少了12分。為此她哭了很長時間。
暗地里,不服氣的小花下了一個決心。
就是盡我所能考上研究生,然后再讀博士呀,碩士,然后出來以后掙好多的錢,然后讓媽媽和爸爸過上幸福生活。
于是,在等待通知書的這幾天,小花從同學那里借了一本大學英語詞匯,每天都和弟弟一起學習。
可是,讓小花沒有想到的是,高額的費用卻讓爺爺做出了讓自己不去上大學只供弟弟的決定。家庭會議后,小花哭了很久。
母親:再不要哭了。你爺爺也是,再不要哭了。
父親:再別哭了。
母親:再不要哭了。
父親:爸爸想盡一切辦法,哪怕不讓你,不能撤你,絕對撤不了你。
李玉貴:一定要選那就讓我姐去吧,如果農村的女孩如果輟學的話,那他一輩子就完了,根本就沒有出來闖的機會,家里根本就不讓他們出去闖,如果我們孩子,男孩輟了學了,還可以到外地去闖,真是讓我選擇的話,那就只能讓我姐姐去。
傍晚,父親一個人呆呆地坐了很久。
中午,干了一上午活的父親從地里回來,沒有吃飯就出去了。
鄰居:錢,啊呀,好事是好事,我們咋弄呢,我知道你們家也有困難嘛,娃娃考上學,對咱們說也是一件喜事嘛,你說咱們家的情況,實在沒辦法,那咋弄的。
父親:那你給湊點嗎?
鄰居:湊給你,多的沒有的,少的還是湊,湊個一二百還是可以的。
這個中午,父親走了很多家,主要意思只有一個,借錢,一百也行,五十也行,怎么著都請大家伸把手。
這天是鎮上的集市,一大早,父親就叫上玉貴一起趕著家里養的牛出發了。這是早就為孩子考上大學準備著的。他估計四頭牛怎么也得賣到4000塊。
最后,牛也沒有賣掉。
這天下午,小花姐弟也背著父母開了個會。
李玉貴:咋辦呀?
李小花:借!向同學,再向政府部門啊,企業的。那你說咋辦啊?
李玉貴:我現在也沒有什么想法,不如就像咱倆去,中寧那里摘枸杞啊……
這天一早,姐弟兩個就出發了。他們盤算著到9月開學,摘枸杞每個人都能掙個六、七百塊了。
記者昨天得知,為了多掙一些錢,弟弟李玉貴不再摘枸杞,跑到縣城去修路了。
父親為了籌錢讓兩個孩子都能上大學,仍在東奔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