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北京老太太的“左傾化”思維
2006-01-19
1月16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報道,“‘聽說國營醫院回來了’ 九成人表示愿意去看病”,說北京海淀區由政府出資辦了一間“平價醫院”,其特點有幾個,一是掛號費便宜“對持有市民政局證明的低保、失業、五保戶等困難人群,上地醫院免收掛號費和診療費,能省3.5元。但這一優惠只限于‘普通號’。”;二是檢查費、藥費少,“這家醫院的吸引力在于藥價。上地醫院藥價對所有患者都實行5%的優惠,收費單上會打印出應收和折扣后兩種價格,方便患者查詢。…小勉(化名)是海淀區一所高校的研究生,由于是自籌經費,她沒有醫療保險。…她手上拿著一張處方,算下來一共50多元。”、“‘讓病人省錢,藥價低只是一個方面。關鍵是,醫生不能亂開沒必要的藥和做大檢查。’一位醫生說。”;三是低年資醫生多,“一名20多歲的大夫說,‘患者有時候不信任年輕醫生,各個醫院都有這種情況。平價醫院不可能把最好的醫生都端過來。患者對平價醫院的期望似乎有點高,這也給了我們不小的壓力。’”。
草民認為,甭論還有什么缺點,有這么一間醫院能夠為中低收入人群減輕看病負擔,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當然,這種“新辦”的“平價醫院”也不無商榷之處,那些靠國家投資辦起來的公立大醫院、名牌醫院為什么就不能夠“平價”。再者,據報道,“一位重點大學的醫科畢業生曾經向上地醫院咨詢過待遇,‘說實話,待遇不算高,而且是全聘用制,不解決戶口也不轉檔案。這種平價醫院人力資源成本比較低,所以他的藥可以賣便宜一點兒。’”,草民認為,愿意到這種“平價醫院”工作的醫生,倒是應該優先“解決戶口”、“轉檔案”,還應該優先取得經濟適用房的購買權、廉租房的居住權,而不是相反。
頗有意思的是,這篇報道的標題和內容反映了一個小小的細節,“‘聽說‘國營醫院’又回來了,‘一個老太太手里捏著一張前幾天的《北京晚報》找到了平價醫院,‘我就是看了他們的廣告才過來的。’她說的‘廣告’,實際上是報紙上刊登的醫院開業的消息。”,許久沒有聽到“國營醫院”幾個字了,現在主流的講法叫做“公立醫院”,照道理,“國營”是國家投資辦的,“公立”也是國家投資辦的,但這里頭差距太大了。
至少在“主流”的觀念中,“國營”是一個似乎已經必須被遺忘的概念,因為它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至今被“主流”們詛咒不已的時代,因為那個時代是所謂“抹殺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這個“定義”,出現在人民網、新華網主頁刊登過的一篇“主流”文章“中國改革正處于關鍵的時期 應著力排除兩種干擾”中,作者是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文中,常修澤先生頗有聲勢地“逼問”“在承認‘以人為本’,并使人的主體性逐步得到尊重的中國,回歸這條‘抹殺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老路’,老百姓能答應嗎?”,就是說,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是沒有“以人為本”的。
如果常修澤先生不太健忘的話,“國營醫院”就是屬于“抹殺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傳統計劃經濟”的一個部分,而一個北京的老太太,大概在“抹殺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傳統計劃經濟”中也吃了不少苦頭,被“抹殺”了不少“積極性和創造性”,應該對“回歸老路”怒吼“老百姓能答應嗎?”,但她卻巴巴兒地記住了“國營醫院”,還捏住一張舊報紙,逢人就說“聽說‘國營醫院’又回來了”,什么叫做“又回來了”,用個雅詞兒,就叫做“回歸”。
常修澤教授還有一個定義,“有的傳播懷念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言論和情緒,…如果按照這樣一種思路操作,則會使改革出現‘左傾化’的傾向”,照這個邏輯,這個盼望“國營醫院又回來了”的老太太是不是有些“左傾化”思維呢,不說全部,至少在醫療制度改革這個局部,老太太恐怕有“左傾化”思維,推而廣之,如果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知道了老太太的“朝思暮想”的所謂“國營醫院”就是“平價醫院”、“人民醫院”的代名詞,會不會也“左傾化”起來呢?據報道“ 1月10日開始,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新聞中心合作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截至發稿時,在參與調查的8565名受訪者中,盡管只有37.4%的人聽說過平價醫院,仍然有超過90%的人愿意考慮去平價醫院看病。”。
草民覺得,記者應該進一步請教這位一聽說“平價醫院”開張,就咬定是“國營醫院回來了”的老太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維,既然是在一個“以人為本”的時代,為什么要懷念一個“不以人為本”的時代的事物,是不是說明,雖然在其它方面,不能夠“回歸抹殺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老路”,因為那不“以人為本”,但至少在醫療衛生這個關乎全民族身體健康的領域,帶有“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烙印的“國營醫院”的“老路”,還是值得“回歸”一下子的,換句話說,還是值得“左傾”一下子的。
當然,那位幻覺“國營醫院回來了”的老太太不知道什么“左傾”或者“X傾”,她只知道現在看病貴了、看病難了、一人生病,全家破產的嚴重后果多了,于是就有“傾向”了,如果我們的改革,立足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事、處處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著想,經過改革的醫療衛生事業,使人民群眾覺得更加貼近、更加“以人為本”,而不是以“醫”為本、以商為本,他們何必去盼望什么“國營醫院”呢?常教授們又何須杞人憂天于“左傾化”呢。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