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崗位越來越少的秘密
高木
讓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得以就業,這個美好的愿望在紙幣制度為基礎的傳統市場經濟環境下,將永遠是泡影。
1 富人制造著失業
人們無節制地追求貨幣財富,導致貨幣大量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后,這些富裕貨幣通過儲蓄、購買股票或債券等虛擬經濟方式或直接投資,退出了實體經濟的循環或者是加大著社會總供給,這必然造成實體經濟中的貨幣短缺和社會總供給遠遠大于社會總需求,貨幣的這兩個流向,共同導致了有效需求不足,物價下跌,產品賣不出去,資金周轉困難,工廠大量停業倒閉,生產萎縮,整個社會的就業崗位必然會相應地日益減少。同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主追求的最終目標,因此,在保持工資水平不變的前提下,企業主會盡可能地給在崗的勞動力增加勞動強度,延長勞動時間,從而獲取更大的利潤。因此,整個社會的勞動崗位會進一步減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會進一步加劇。
2 機器制造著失業
一方面,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采用,勞動效率的提高,生產同樣多的商品所需要的勞動力總人數或總勞動時間越來越少;另一方面,資源環境瓶頸和技術限制導致行業和產品品種的擴張受到限制,導致整個社會對就業崗位或總勞動時間需求的增加速度遠遠不如勞動效率的提高而對人力勞動排斥的速度快,使得整個社會無法在保持較高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條件下通過有效擴張行業和產品品種,增加社會總產出的方式吸納就業;第三方面,自然新增勞動力總人數或可供勞動總時間保持不變或仍然持續增加,三面夾擊就形成勞動力的絕對過剩。勞動力的絕對過剩是社會進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和地球自然資源進一步枯竭、環境限制進一步加劇,勞動力總人數自然增長三重擠壓作用的必然結果。勞動力的絕對過剩將成為未來勞動力市場的主要矛盾。目前中國的農業、大型零售商業,制造業,廣告業、漁業等行業都已經出現勞動力絕對過剩現象。據南方都市報報道,由于捕撈能力已經遠遠超過漁業資源承載能力,漁業資源急劇減少,直接影響到漁民的收入。漁民失業和返貧現象嚴重,沿海貧困漁民數量已達14.8萬人,其中特困漁民10.8萬人,廣東省沿海部分漁民,"已成為廣東省繼水庫和石灰巖地區移民之后,需要政府給予高度關注和大力扶持的貧困群體",據估計,廣東省近百萬漁業人口中,將有10萬漁民面臨轉產轉業的命運。這是勞動力絕對過剩的一個典型實例。
3 經濟波動制造著失業
由于宏觀經濟波動和技術進步,經濟結構要隨之不斷進行調整,導致勞動力的原有專業技能經常性的不能適應變換頻繁的新勞動崗位的需求,或者勞動崗位不能滿足勞動力的個性化需要,導致勞動力在轉換勞動崗位過程中出現了供需脫節的暫時時間差,這種勞動力的結構性過剩也稱為摩擦失業。只要產業結構調整不止,新技術新行業不斷涌現,勞動力的結構性過剩問題就不會消失。但是技術進步導致的勞動力結構性過剩現象總是短期的,規模也是有限的,而經濟周期性波動而造成的勞動力結構性過剩,卻是長期的,持續的、廣泛影響著廣大民眾的生活質量,嚴重影響社會的文明發展和進步。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在教育產業化的大趨勢下,各所大學為了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紛紛擴招,并選擇當時最熱門的專業進行大量招生,在招生競爭中先天處于劣勢的中專技校往往生源枯竭,競爭的結果是知識結構層次高而動手能力差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凸現,有一技之長的技校中專畢業生嚴重短缺現象浮現,入校時的熱門專業到了畢業時已經時過境遷成了不受歡迎的冷門專業。
4 政府對富人言聽計從加劇著失業
按理說,一個國家要想制止分配懸殊和剝削加劇制造的失業,最好的辦法就是采用帳戶唯一網絡觀控貨幣的流量和流向,強化對貨幣分配和勞動執法的監管,用稅收的、法制的手段制止分配懸殊和剝削加劇現象,或者扶植工人成立自己的工會,用工人自己的力量與富人抗衡,以削弱分配懸殊和剝削加劇現象;一個國家要想克服機器制造的失業,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行輪流上崗制度,通過有效的手段監督每個企業都縮短每個勞動力的法定勞動時間,例如變8小時周5天工作制為2小時周3天工作制,從而促使企業把有限的工作崗位分成若干個時間段,讓若干個勞動力仍然按照勞動力市場的雙向選擇規則,競爭獲取資格后輪流上崗,用一個工作崗位解決若干個勞動力就業的方式,歇人不歇馬地實現社會勞動力的全體就業;一個國家要想解決經濟波動制造的失業,最好的辦法就是采取有效手段長久保持宏觀經濟的健康穩定。
但是在現行貨幣制度下,要想實現以上目標,簡直比登天還難。社會失業人口的大量存在,對企業主是極其有利的。有社會失業人口的大量存在,企業主就可以有恃無恐地壓低在崗勞動力的報酬,額外增加勞動力的勞動強度,額外延長勞動力的勞動時間,敷衍勞動環境的改善。一定規模的社會失業人口的存在,對宏觀經濟也是有利的,經濟增長時,企業可以在社會勞動力市場上及時雇傭到廉價勞動力,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在經濟疲軟衰退時,解雇勞動力也不會受到道義上的指責。因此失業大軍成為傳統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勞動力蓄水池,因此,指望代表企業主利益的政府出面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或者真心扶持工會與資方抗衡來基本根除失業問題,幾乎是與虎謀皮。代表全民利益的政府,即便是真心希望解決就業問題,但卻無法有效監督政府中一些具體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的人本身已經悄悄加入到了企業主隊伍中去,或者是已經被企業主所收買而成為了企業主的代言人,因此如果不改變紙幣制度,如果執政黨無法有效監督執政成員自身的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照樣無法妥善解決就業問題。
中國自從國退民進大規模產權私有化以來,失業人數大量增加,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截止2005年三季度末,全國共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2%。這不包括在畸形政績觀的影響下,一些地區隱瞞不報的失業人數。另據專家估計,中國農村至少還有3.5億的凈過剩農村勞動力處于隱性失業狀態。目前,即便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仍然沒有解決好就業問題。據國際勞工局全球就業趨勢報告顯示,自1994年到2004年,除了有二個年份全球失業率比上年有所下降外,其余絕多數年份全球失業率持續上升,2004年全球失業率已高達6.1%。據國際勞工組織1998年《勞工統計年鑒》顯示,包括美國,英國、日本在內的世界主要傳統市場經濟國家制造業雇員平均每周工時數,都長于40個小時,而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廣東等一些地區,勞動力的平均周工作時間甚至達到80個小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