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同一輛三輪車,3名花季少女遭受同一次車禍,然而,給農村戶口少女的賠償不及她的城市同學的一半。“死亡賠償也要分出三六九等?”“難道農村人一生下來就低城市人一等嗎?”重慶知名律師周立太發出最有代表性的詰問。正如文中所提,現有關于“死亡賠償金”的制度安排備受爭議,其確立了城鄉分立的結果,導致的城鄉差別很難讓人接受。
時代在發展,重慶正逐步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二元化結構,實行城鄉戶口一體化戶口登記制度,該制度安排已經進入實踐操作層面。全國各地,類似舉措層出不窮,關于死亡賠償金體現城鄉差別的有關規定的解釋,至少在表象上,顯得與戶籍制度發展趨勢很不協調。
同時,我們不能無視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的現實。這場現代化進程中影響深遠的洪流卷入的參與者甚至數以千萬計。我們在感嘆進城務工農民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應看到他們的實際生活與城市人口相比,并沒有統計數據所體現出的那么大的差距。因此,遵照侵權法中的“填平損害”的原則,如何公平確立在城市長期務工的“死亡賠償金”參數,值得立法者深入思考。
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能否從立法層面,將有足夠證據證明在城鎮連續居住一定時間并在此固定生活、工作的“農村居民”,參照“城鎮居民”賠償參數執行?
盼人間和天堂少“標簽”。人們期待著盡早實現“同城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