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現實狀況拾遺(組圖)
溫謦提示:組圖115張,讓你盡情了解農村的現實情況!由于圖較多,請耐心等待,您可先看別的帖等一會兒,等網頁全打開,你再慢慢了解!謝謝你的光臨來了解農村實況!
東經105度55分17.9148秒 北緯27度14分33.9612秒
2004年9月的故事,讓我們從這一面土墻、一個木窗、一雙眼睛講起。
土墻內可謂濟濟一堂,依靠木窗射入的一絲光線,照亮著一雙雙眼睛。
悶熱的夏日,來自房頂的自然風為這里帶來清涼。
六年級的十幾個學生和老師在這里度過春夏秋和即將來臨的嚴冬,一年級有四十多個學生,數目逐年遞減,能上初中的寥寥無幾。
將就著桌椅,用各種姿勢上課的一年級學生,擁有著書包、課本、鉛筆,微笑代表她們內心的滿足。
但風雨透過木墻無情地打向她們的小臉。
除了黑板和粉筆,雨傘成為必備的教具。
下課了,操場已變成一片沼國
貴州省大方縣大水鄉高潮村箐腳組民辦小學,普通的一天。
學校四年級破舊不堪的教室。
小朋友們除了愛祖國,還愛什么?愛學習嗎?
從”窗“外的這張臉,我們得到肯定的答復。
借助昏暗的光線,埋頭苦讀才對得起家里辛苦擠出來的學費,教師每月工資110元,前提是有足夠多的學生交齊學費。
今年支教者利用各界捐款在村里資助了32位失學兒童,要不然這間幾度浮沉的鄉村小學又會關閉。
這是紅豐村一間倒閉的民辦小學。
王校長正在講課,擁擠的課室沒位置了,坐地上也無所謂。
“我也想進去。”
簡“漏”
本來想問校長:“你們缺什么?”,看過教師辦公室,覺得問“你們有什么?”比較恰當。
來回要走六公里山路上學的雙腳,風雪無阻。
老師隨便就能說出幾個居住遙遠的學生名字。
司空見慣,常態而已。
我們帶去的一些衣物,為她們增添一絲暖意。
開心與羨慕。
“哇,我也想要這件。”
“哪件合適我?”
來,換雙新鞋子。
剛好合腳。
拿著不舍得穿。
用舊鞋墊著試一下。
等待發鞋的小朋友,其中穿紅色拖鞋的男孩,上個月偷偷去煤礦干活賺學費,每天7元,后來被支教者到礦上找回來繼續上課。
分發文具。
拿到新鞋新襪的學生都會向我們深深鞠躬致謝,勸阻無效,我們只好不斷勉勵她們好好讀書。
贈送給箐腳小學的紀念品,與校長、村書記合影
掛在辦公室的“墻”上。
一年級小朋友送給我們的畫。
全校學生的一份心意 -- 陽光與鮮花。
村里普通的一間民房。
家里的“裝修”。
家常便飯 -- 玉米飯。
木屋前的男孩,母親改嫁。
這間房住著他爸爸、奶奶和四個哥哥(在讀),一個哥哥出外打工。破爛的房頂。
他爸爸拉煤回家。
八歲的羅玉友,還沒讀過書。
七歲李貴的家。
怕生人,千辛萬苦才從家里拉出來。
八歲的王發珍,在家幫忙干農活。
六歲的楊貴(左一),也盼望象他的哥哥一樣背上書包。
我愛我家。
糧食儲備。
苗家小女孩,六歲,父母擔心上學路途遙遠,反對她今年去讀書。
上學了!
穿著新鞋玩耍的小朋友。
兒童的課間游戲。
農活也是必修棵。
活著的價值。
劉向麗的家,父親去世,還有一個弟弟。
六歲的她來到學校,仍然帶著懷疑與茫然。
五歲半的小男孩,無名,媽媽改嫁,與爸爸、哥哥住在土屋。
我們翻山越嶺來到山上的苗家。
破爛的房子。
家中的大人和小孩都去了山里采草藥,村組長跑去喊,我們看見一雙布鞋。
孩子的叔叔回來了
鞋子的主人也回來了。
兩個女孩無錢上學,每天幫家里干農活。
十三歲的姐姐羅志敏,一直保持背籮筐的姿勢。
十二歲的妹妹羅志琴,從未離開這片山,單純老實。
十四歲的楊培進和十三歲的楊培飛,聽說可以去上學了,非常高興。
他們的父親笑了。
父親去世,母親改嫁,這是十四歲的楊培志。
他與奶奶相依為命。
雙手插著口袋的小姑娘叫李洪艷,她有四個姐姐,兩個弟弟,七歲仍然終日在家。
一家人擠在這間昏暗的小屋。
第一天到高潮村公辦小學讀書,最右邊的無名小男孩,村組長為他起名叫劉孟兵。
苗家姐妹由校長帶領,走進一年級教室。
大水鄉的辣椒辣中帶酸。
大水鄉的孩子苦中有甜。
七歲的楊界美正在家中干些力所能及的農活。
她還有一個哥哥、三個姐姐和兩個妹妹,對于年收入一千多元的父母,實在供不起她讀書了。
被父親抱來的是七歲的徐海林,天生聰敏。
也有一張俊俏的臉蛋。
但天意弄人,他的左手天生殘廢,沒有手掌,他爸爸撥開他的左袖要我拍照,我連忙阻止。
難以想象他們怎樣度過下雪的寒冬。
我們感覺到孩子的不安,要求校方特別照顧,防止班上的同學取笑他。
可愛的小男孩徐林虎,五歲半,穿著女孩子的衣服。
五個新生。
大石村民辦小學正在建新校舍,也有一幫支教者正為箐腳小學籌集新校資金,我們來到條件很差的箐山小學,學校剛從民辦轉為村辦。
這是學前班與一年級教室。
好奇的學生。
箐山村中的失學兒童。
胡小雨,六歲,胡小李,八歲,胡富貴,十歲。
他們的母親去世,父親是酒鬼,奶奶一手拉扯大三個孩子。
不用進屋已經估計到屋內家徒四壁。
背著妹妹的是八歲的王麗霞。
她和十歲的姐姐王玉先正在等去地里干活的大姐回來,她們很開心,因為知道即將去上學了。
十三歲大姐王美,屋內床上躺著癱瘓多年的母親。
她們的父親很高興,叫了小妹去買酒,估計也是個好酒之人。
這樣的家庭實在令人悲哀,先讓孩子們上學讀點書吧。
路上巧遇正為籌建箐腳小學奔波的徐老師和沈書記,送上車迷網的一點心意,應節食品兩盒月餅,互相問候匆匆道別。
一間倒塌的房子,主人是楊銀福,妻子去世,留下一個六歲的兒子。
楊小偉被他爸爸帶到煤礦,農活期才回來,仍然住在這個房子。
我們決定去礦上把孩子找回來上學。
從遠路去有四十多公里,需時將近三小時,抄近路只有十多公里,我們小心翼翼地試走近路,在采礦路段不幸被礦石割破了右后輪的胎壁,報廢一條輪胎,我們齊心協力換好備胎,繼續前行。
在礦區有許多這樣的非法礦洞,由于政府不斷查封,楊銀福需要經常轉換開采地點,當地人幫助我們跑遍山頭去找。
楊銀福的兩個拍檔,三個人三個竹籮,每天要從一百多米深的洞中拉出兩噸多的煤礦。
一米高的洞口,濕滑的路面。
陣陣寒風中蜷縮著身子的礦工,臉上寫滿了滄桑。
簡單的器械,終日與泥和石打交道。
趴在泥上,從洞中爬出的礦工。
一個多小時辛勞的成果。
有的礦工因此拉斷鎖骨。
今天的收獲,每人一天三十元。
楊小偉來了,一個怕羞而且非常倔強的孩子。
楊銀福帶孩子回“家”換件衣服。
楊小偉和幾個礦工就住在這六平方的棚中。
天快全黑,我們踏上歸途。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去學校為楊小偉交學費。楊銀福要回礦洞工作,孩子寄居在三叔家,父親認真地為兒子試穿新鞋。
孩子,好好的讀,認多幾個字。深沉的父愛,依依不舍。
父親送兒子進了教室,然后在窗外張望,不愿離去。
學生們大聲朗讀著:“爸爸愛我,媽媽愛我,我也愛我的爸爸媽媽......”,楊小偉在座位上深深底下了頭。
我拿相機的手顫抖著,無法再按下快門。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