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MSN北青網 來源:法制晚報(05/07/22 14:56)
距今3000多年 以生殖崇拜為主題 畫面1/3遭破壞 專項資金到位無修復方案 新疆石門子生殖巖畫“求救”
專家認為應先“搶險”后“治病” 新疆文物古跡保護中心即將展開搶救 有五套搶險措施
近日,距今3000多年、以生殖崇拜為主題、1/3巖畫遭破壞的新疆康家石門子巖畫,向全國發出“求救”。和18年前在呼圖壁縣的天山山脈被發現時一樣,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新疆文物古跡保護中心主任梁濤稱,中心對巖畫進行現場勘測后,對巖畫的搶險工作即將展開。
發現
巖畫藏身陡峭山腰
所在山體像一宮殿
1987年,時任新疆考古所所長的王炳華教授聽到呼圖壁縣一名基層干部說,在距縣城西南75公里的天山腹地,一個被當地人俗稱為“康家石門子”的地方,有一座赭紅色山體的巖面上有許多雕刻畫。在連綿起伏的山巒中,這顏色奇特的山體特別顯眼。山體雄偉而奇異多變,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曬,有的地方像用巨斧砍過,有的地方則像是人工堆砌而成。遠遠望去,這座山體好比一座神秘的宮殿。
當地居民說,巖面處在離地10多米高的陡峭山腰上,在地面根本看不清楚畫面的內容。于是,王炳華就請當地的建筑工人在山腳下搭好架子,通過架子爬上半山腰。
爬上半山腰后,王炳華教授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平整的巖面約220平方米,雕刻著300余人,大的人物有2.04米,小的有0.19米。巖畫東西長約14米,高約9米,雕刻巖畫的面積達120平方米。
畫面裸體者為男性
惟一著衣者是裙女
畫面上布滿了大小不等、形象各異的人物圖案,有的站立,有的斜臥。整個巖畫中惟一穿著衣服的人物,是處在畫面中心部位直立的一個著長裙的女性(即裙女),身高1.05米,全身被涂紅,在她的上下左右,幾乎都是裸體男性的圖案。
畫面中有不少男性的生殖器表現得十分夸張和突出,其中還有雙頭同體人物、對馬雙虎圖騰。有的畫面表現兩人或多人交媾的動作。畫面的線條流暢,女性的形象嬌小秀美:瓜子臉、櫻桃嘴,肥臀細腰,兩腿修長,淺露笑意;男性濃眉大眼,軀體雄偉,強烈突出生殖器官。
價值
距今已3000多年
是生殖崇拜的標本
王炳華教授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查閱國內外的書籍、資料,判斷此畫是距今3000多年的天山塞種人遺留下來的。王炳華說,在當時的原始社會中,人們的生育水平不低,但是人口的死亡率很高,他們只有通過增加人口的方法使部落生存下去。巖畫真實地體現了原始社會人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場面。
從資料上看,以生殖崇拜為主題的大型雕刻畫面,在國內目前僅此一處,世界上如此大規模、清晰地表現有關原始社會生殖崇拜畫面也很罕見。
有關專家認為,康家石門子巖畫是古代生殖崇拜的生物標本,它對研究原始社會史、原始人思維特征、原始巫術與宗教、原始舞蹈、原始雕刻藝術及新疆古代民族史等都具有重大的價值。
破壞
游人紛至鹽堿侵蝕
1/3畫面開始剝落
上述發現披露后,立即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反響,中外的游人都紛至沓來,而巖畫的破壞也開始“加速”。
康家石門子巖畫1990年被確定為新疆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經費沒有得到落實,巖面沒有得到很好的維修,目前巖畫下部約三分之一的畫面已經開始剝落。
呼圖壁縣文管所所長張鳳祝告訴記者,雖然巖畫剝落嚴重,但主題巖畫還十分完整,只是四周的人物畫面出現起皮、剝落的現象,有的只剩下鼻子眼睛,遭到損壞的巖畫大約占整個畫面面積的1/3。
由于巖畫所在的山體巖面朝南,巖畫畫面向前傾斜,形成了一個斜角,中午的垂直的陽光照不到巖畫畫面,下雨的時候也淋不到。但是天山陰面植被茂盛,山頂等處都是鹽堿地,山頂上的水流夾雜著含有鹽堿的沙土流到巖面,時間一長,就將巖面腐蝕。
張鳳祝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巖畫起皮、剝落,目前的困難是地處比較偏遠,離縣城約80公里。
求救
100萬元資金已到位
全國招標修復巖畫
1999年,國家有關部門將康家石門子生殖崇拜巖畫維修項目列入國家計劃維修項目五年儲備庫,保障維修費五年到位。今年6月中旬,國家投入的100萬元用于保護康家石門子巖畫的專項資金已經撥到呼圖壁縣。
張鳳祝焦急地說,專項資金已經到位一個多月,但目前,新疆境內還沒有專家能夠做出切實可行的維修保護方案,因此他們只得向全國“求救”——向全國專家招標。招標的條件是:必須具備修復巖畫的資格,有修復重點文物經驗者尤佳。
行動
先“搶險”后“治病”
5套措施即將展開
有關專家認為,目前巖畫最大的問題是先要進行搶險,然后才能進行保護。“如果出現山體崩塌,那么巖畫就會被毀于一旦。”這名專家認為,呼圖壁縣向全國“呼救”,顛倒了輕重關系,有為了擴大效應、擴大知名度而炒作之嫌。
新疆文物古跡保護中心主任梁濤說,新疆文物古跡保護中心相關人員已經去巖畫現場進行了實地勘查,他說,針對巖畫目前存在的問題,他們在2003年制定的5套搶救措施即將展開。
新聞鏈接
塞種人
據史料記載,距今3000多年前,塞種人就已活動在中帕米爾、天山及新疆北部大部分地區。同眾多的游牧民族一樣,他們主要是“隨畜逐水草”,兼冶煉和加工鐵器。在公元前3世紀末進入階級社會,建立國家政權,“塞王”是他們的最高統治者。
有關專家認為,古代塞種人入居西域后,曾在新疆歷史舞臺上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5套搶險措施應對巖畫當前“險情”
一、搭建雨棚。由于巖畫的位置處在半山腰,山頂的雨水和泥沙可以覆蓋到巖畫畫面上,在巖畫上方搭建一個雨棚,可以阻止雨水對巖畫的直接沖刷。
二、建隱蔽的、有組織的排水系統。由于巖層有縫隙,雨水經常可以滲入巖層的內部,腐蝕巖畫畫面。工作人員查清巖層內裂縫所在的部位后,可用導管通過一定的坡度將水流引導出去。
三、對山體加以錨固。山體經過數千年的風吹雨打,巖層內也存在著許多裂縫,山體很有可能出現崩塌。
四、在巖畫周圍建立防護圍欄。防止游人、牧人、野生動物等闖入“禁區”,將巖畫破壞。
五、建立保護站,對巖畫進行深入的科研考察。建立一套完整的保護方案,篩選和研究修復材料,使巖畫能夠“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