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弱勢群體”一詞在媒體頻繁出現。國家在關注“弱勢群體”問題上的確是下了很大氣力,無論在宣傳還是實際行動上。 我們在為此由衷喝彩的同時,卻不得不注意到,這場莊重的人文關懷大合唱里正在參進不和諧音符——弱勢群體被泛化。
什么是“弱勢群體”?“弱勢群體”是指哪些人?社會學認為,“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結構中的一個層面或幾個層面(經濟、文化、政治及社會競爭力方面)處于邊緣和底層沒有或擁有少量話語權的人群。著名學者盧元鎮概括性把弱勢群體分為兩大類:生理性弱勢群體和社會性弱勢群體。前者如兒童、老年、殘疾人;后者如打工仔、下崗、失業人員等。
如果按照以上定義和分類的話,富豪無論如何也成不了弱勢群體。但在近日的媒體上,我卻接連看到有人大言不慚地說“富豪是個弱勢群體”,而且言之灼灼,情真意切,惟恐關懷悲憫不夠。此種聲音在人文關懷大合唱里著實讓人感覺別扭。富豪縱然有一萬個理由值得關照,但與弱勢群體還是很難掛上勾。他們既不乏社會地位也無失話語權,其“弱勢”也許僅是因財富和社會地位太顯著而飽受關注所引發的。真正經濟上困窘,心理上委屈,身體上受折磨的,是打工仔、下崗職工,絕不是富豪。不信試著讓他們改換一下位置,哪一位富豪會愿意?
不唯如此,諸如此類的雜音還有很多:什么警察是弱勢群體,教育部門是弱勢群體,醫生、記者是弱勢群體等等,一時間弱勢群體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似乎成了一個時髦詞匯,有緣無緣都要找機會掛靠。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對弱勢群體概念的不理解或者曲解所至,而原因的背后,彰顯的不僅僅是見識問題,更是心態問題。社會轉型期的權力和利益分配不均可能會導致社會心態失衡,有些人因權力和利益受到太多的監督或限制也會產生抱怨心理。這些心理的存在都會有意無意間人為弱化行為人地位和利益,制造一種向弱勢靠攏的假象。
掛靠弱勢的目的實質上是追求強勢或者說是一種強勢渴望,如果說富豪、警察、名人甚至個別行政部門都成了弱勢的話,那么誰才是強勢?社會該關照誰?是讓強勢更強,還是讓弱勢更無力?弱勢的泛化是要給人文關懷的大戲增添繁華還是紛亂,是想將這出戲演成正劇還是鬧劇?
雖然弱勢都是相對的,從比較的角度也許每個人都是弱勢,沒有真正的強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弱勢群體可以泛化,對于這一群體的界定要有充足的科學依據。泛化則會淆亂視聽,直接后果是真正的弱勢得不到關照。關注弱勢群體事關國家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只有全社會都能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多為生活于社會邊緣和地層的人們著想,我們國家的這場人文關懷大合唱才會音正腔純,不失本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