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華的遭遇并非個案,近年來,類似的報道不斷見諸媒體。這類事件,讓我們在為年輕人的孝心感動的同時,不禁要問:是什么讓這些本該專心學業的大學生們做出了這樣無奈的選擇?
“救母事件”暴露了我國現行醫療救助體制的窘境。袁母身患膽管癌,去年6月份已有病癥,9月份才入院治療,6次入院共花費6萬余元,每天的治療費用約2000元,而醫院規定一天的醫療費不交齊就停止治療,袁母就曾中途被迫出院一次,病情惡化后才又繼續治療。
目前,我國公立醫院運行機制與醫療服務公益性質的不適應,導致醫療機構過分追求經濟收益,公益性質淡化,醫療收費昂貴,造成老百姓“看病難”,有的甚至根本看不起病,還有人生了病也不敢去醫院。農村醫療和社區醫療薄弱,群眾病后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因此,使政府真正發揮保障群眾基本醫療的主導作用迫在眉睫,這就需要大力改革醫療服務體制,轉換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制,大力發展農村和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事業,讓醫療保障體系發揮實效,讓百姓看病不再貴、不再難。
“救母事件”也說明當前社會救助體系不健全。我國目前的社會救助水平偏低,與經濟增長不同步。一些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救助經費增長更是微乎其微。有的在實施救助時過分強調“最低生活水平”,實際上只是起到道義上象征性的支持作用,而并不能幫助救助對象擺脫貧困。社會救助項目也較單一,大多是保障貧困居民最低生活需求的救助。現在,因病返貧、因教返貧的個人和家庭不在少數,相應的醫療和教育救助項目卻成效不大。
袁雪華在多方求助無果的情況下只好去找媒體幫助呼吁,但媒體并不是慈善機構,也不能越位扮演慈善機構的角色。媒體對于事件的報道雖然能引發人們對當事人的同情和援助,但這些困難人群更需要一個穩定、健全、有效的社會救助機制。唯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才是避免這類事件繼續上演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