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者的擔心不無道理,的確,處理不好,會出現改革結果背離改革初衷這樣的情況。但顯然,衛生行政部門也有它的難處。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在2006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談到為什么要建立平價醫院時就說,雖然中國大多數醫療機構都還在戴著“公立”的帽子,而且還被歸為“非營利組織”,但事實上卻并沒有真正行使“公立醫院”的職能,而且要讓它們一夜之間回歸“本位”似乎也不現實。所以基于此,衛生部才下決心另起爐灶,為低收入人群的醫療問題提供解決辦法。
這個問題與對衛生資源現狀的判斷有關。對此,目前有兩種看法。一種是衛生行政部門的觀點,認為醫療資源總體不足;一種是以國研中心為主的一些學者的觀點,認為衛生資源總體過剩。但不論是不足還是過剩,都承認衛生資源存在結構性矛盾。據統計,目前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三分之二又在大醫院,而社區基層衛生服務和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則嚴重不足。根據對發達國家醫療服務結構的研究,他們85%的醫療服務需要都是在社區醫療機構中得以滿足的。而我國,包括門診部(所)在內的大量基層初級衛生機構僅使用了相當于各級醫院使用衛生費用總額的1/3,特別是農村醫院床位,在1982-2001年間,不但沒有增加,反倒從122.1萬張下降到101.7萬張,降幅為16.7%。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總量不夠,但如果分配更為合理的話,還是能夠滿足大多數人對醫療的需求。現在之所以有很多人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看不起病,主要是農村和社區的醫療資源不能滿足許多人對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根據國研中心的調查,目前醫院床位和城鄉衛生院的閑置率很高。這說明基層醫院雖然治療費用要相對偏低,但由于設備條件較差,服務水平不高,特別是缺乏高素質的衛生技術人才,群眾有病還是希望到大醫院看,而到城市的醫院去就診卻又無法支付昂貴的醫藥費用,所以才出現了有病不治和床位閑置的問題。另外,對大醫院來說,它的主要功能應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難病人,可現在卻收治了大量常見病、一般病患者,也既浪費寶貴的衛生資源,又加劇很多人的“看病難”、“看病貴”。這就是問題的實質。
既然原因找到了,就須考慮到上述狀況,而應充分利用現成的衛生資源,在已有公立醫院中選擇適合的綜合醫院來建立平價醫院。有關研究表明,在一定衛生總量水平基礎上,是衛生資源結構和內部規制而非衛生資源增量決定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就是說,相比衛生總投入量不足,資源配置結構上的缺陷更是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所以,醫改應以結構為核心進行體系重構,而不是在不改變衛生系統結構的前提下進行其內部的規制的變革。
利用現有的醫療資源建設平價醫院還有一個好處,它不會大量增加財政負擔,從而使得地方政府有動力去改革。建立平價醫院,對財力雄厚的地方來說,關系不大,但對一些連吃飯都有問題的地方而言,要他從少得可憐的財政中再拿出一筆錢,恐怕有難度。即使勉強建起了醫院,質量是否有保證也很堪憂。
還有建多少平價醫院也是個問題。推行平價醫院建設主要依靠新疆的經驗。新疆去年提出,區政府建立兩家平民醫院,下級州、市政府至少建立一所平民醫院,全區公立醫院拿出10%的床位作為平價病房。我認為這個比例太少,至少要拿出現有醫療資源的30%來建立平價醫院和增加門診病床,因為從各種調查來看,看不起病的人不在少數。
另外,體系的重構既然包括了內部結構比例的調整,就必然要求其運行機制和秩序相應改變。具體到建立平價醫院,須改革醫療服務“創收”機制,不讓醫生與創收掛鉤,避免價低質次現象的出現。最好是政府對平價醫院包起來,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做不到這一點,應按照較高標準確定醫院的工資總額,實行總額控制,由醫院內部制定科學規范的激勵機制。總之,平價醫院醫生的待遇要保證,不能讓好醫生都流失了,同時又要遏制他們開大處方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