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烏魯木齊市第70中學的張冬老師所帶的高一(8)班的43名學生制作了500份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涉及烏市的23所中學,調查問卷的主題內容是:學生們如何看待社會責任感、愛國熱情和家庭感受等問題。中國青年報消息,面對著500份調查問卷結果,張冬老師擔憂地說,“沒想到現在的學生社會責任感如此淡薄”,他的學生在做數據統計時,也發出相同的感慨。
學習的動力是什么?對這個問題,419名同學的選擇是“為了自己將來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而學習”,占到近84%。只有81名學生選擇為了祖國的富強和社會的發展而努力學習。
對如何看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問題,有30名學生認為國家觀念可淡化,有136名學生認為個人自由無須強求,有229名學生認為應該熱愛國家,只有105名學生認為熱愛祖國是基本的道德準則。
對于自己崇拜的偶像,像楊振寧一樣的科學家,只有20名學生崇拜,有106名學生崇拜歌星,134名學生崇拜的對象是自己,崇拜父母的有190人。
在對家庭的感受這一項中,有298名學生認為家庭是溫暖的,多達202名學生認為家庭寂寞、缺乏溝通、壓抑、缺乏民主、仇視、常遭打罵。每天進出家門主動和父母打招呼的僅有134人,有190人表示要看心情的好壞而定,88名學生從來不和家長打招呼,另外88名學生表示,只有父母主動打招呼他們才會有反應。
父母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呢?有210人表示是開導講道理,有290名中學生則表示是處在命令式的教育、枯燥式的教育、打罵式的教育中。
在回答“父母是否做過讓你難忘的事”這一問題時,僅有158名學生覺得有一些,217名學生回答自己不記得了,125名學生認為沒有。
胡夢嬡是一位小調查員,她告訴記者,填問卷時同齡人都很積極、認真,她認為這些數據體現了現在中學生的真實心態。但是,“沒有這個國家的發展、社會的繁榮,哪會有個人生活的安逸?學生們對這之間的聯系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張冬老師認為,一部分學生缺少社會責任感和社會的大環境有關,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是只顧自己,很多人對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很陌生,這部分學生也是受了社會上的一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