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記者近期在參加這樣的一些會議時卻發現,不少會議仍是浪費故我、奢華依舊。政府文件里透出的節儉“清風”一瞬間被大功率空調送來的“鋪張風”吹散,令人昏然。
冬天食冰消熱 白晝點燈開會
![]() |
會議場館越來越豪華 |
記者還參加過遼寧省某部門的一次年終工作總結會,會議地點竟是一家五星級酒店,而且與會人員每人住一個標準間。記者粗略估算了一下,會期兩天,與會人員100多位,標準間的收費標準約400元錢,算下來僅住宿費就要8萬多元;如果加上會議場地使用、用餐等各種費用,將超過10萬元。
會議室要大的,夏天冷氣要足,冬天室內要熱,會前會后車接車送,好吃好喝招待,臨走禮品備齊,……類似的會議浪費現象不一而足,并且當前已經十分普遍。記者在參加許多會議時還發現,明明窗外艷陽高照,會場卻要拉上厚厚的窗簾,室內則是燈火通明。
為什么會議變成浪費的盛宴?
會議是政府部門傳達和貫徹政令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傳統方式。然而,會議多和舉辦會議鋪張浪費,已和公款吃喝、公車浪費一起,被公眾稱為建設節約型政府的三大頑癥。據記者調查,在會議浪費的背后,還有著許多令人憂心的玄機:
首先,以會議貫徹會議導致會議過多、過濫。記者曾與一批在政府機關工作的朋友探討“會生會”的弊端,這些朋友說,中央的許多精神其實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而真正落實的主體則是在縣鄉兩級。但省市要表示對中央精神的重視,就得再開一次會議,除了起到“傳聲筒”的作用,無非是在中央文件的基礎上再加些壓,如把“重要”強調為“非常重要”,把“加強”改成“重點強化”,但實際上只是在浪費人力物力。
第二,監管不嚴導致會議浪費。
——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部門的財政支出預算體系日趨完善,當年的預算必須花完,否則會成為預算執行上的問題。因此,一些政府部門到了年終,看到賬上還有剩余資金,又不能分給大家,便拿出來大開“神仙會”,由此導致出現“突擊辦會”、“為了花錢而開會”的怪現象。
——管理粗放,因會議“不拘小節”而浪費。有的機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時舉辦會議并不是故意要鋪張浪費,而是沒有意識到,或雖然意識到但卻已經習以為常,認為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也因為沒有人認真進行監督。例如會場白天拉上窗簾開燈、會議材料用紙浪費,這些都是會議的通病,但卻很少有人去問去管。
——會議畸變為“形象工程”。近年來,一些地方熱衷于“造”會,使各種國際研討會、高峰會多如牛毛;一個個會議動輒就冠以“國際”二字,并且不惜重金請來“走穴”的知名學者和教授,層次節節攀升,標準越來越高。這些會議的檔次和規模往往與領導的“面子”結合在一起;當會議成為作秀的時候,浪費自然也就在所難免了。
第三,迎合領導開“盛會”。國家審計署披露的國家電力公司3天會議花費304萬元巨資,無疑是奢華腐敗之風助長會議浪費的最典型的案例。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開會像過年,酒肉都齊全。”“開會開會,一開就醉。”“一天會議兩天玩,四天五天是參觀,六天七天算中轉,八天九天把家還,回來還得歇一天,湊足十天花萬元。”
會場是檢驗政府部門是否厲行節約的考場
![]() |
有些政府部門通過召開電視電話會議,節省時間和會議經費。 |
另一方面,舉辦會議時只要在“省”字上下功夫,可以在許多方面做到節能降耗。記者去年盛夏在沈陽參加一個新聞發布會時,便感到耳目一新:會場不在室內,而是在一塊露天草坪上。大樹環抱形成的涼蔭讓人感到十分愜意,不需要在室內點燈燃油,也不需要打開冷氣;會議材料僅有幾頁且是雙面印刷;會務人員也沒有向與會者發放礦泉水——如果誰口渴,在草坪的一側便設有茶臺,喝多少倒多少。一位同行給這種節能又簡樸的會議起了一個名字——“綠色會議”。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肖興志教授認為,替電視電話會議、“綠色會議”叫好,并不是要機械地推而廣之,但其中折射出的節約意識確實發人深思。肖興志認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對待浪費行為不僅要給予道德上的聲討,更要健全規范的制度,鼓勵節能降耗。
春節后又將是各種會議密集召開的時候了。如此種類繁多的會議,正是檢驗政府部門厲行節約的考場。正如那位老教授所言,建設節約型社會,黨政機關應以身作則,為此不妨就從眼前的會議節約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