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觀點:歧視侮辱性話語的泛濫與道德的崩潰——從春晚小品《說事》中的一句臺詞說起
2006-02-13
在2006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中,由趙本山、宋丹丹、崔永元三人演的小品《說事兒》——據說已被評為本次晚會中最受歡迎的節目——中的一個細節折射出國人使用歧視侮辱性語言的普遍性。

  宋丹丹在嘲笑趙本山的愚笨時,蹦出一句:“你這老年癡呆,出門忘吃藥了你!”現場觀眾一陣哄笑。

  在這場向近十億中國觀眾和海外華人直播,并向全球幾千萬英、法、西班牙語觀眾“覆蓋”的“民族的文化盛宴”中,大腕宋丹丹在說此話時,腦子里有沒有閃過這個問題:在公共場合中,把疾病當笑料會不會是對那些患病者們的莫大的歧視和侮辱?

  我知道此話要是在西方媒體上說出,一定會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即便演員不被起訴,至少電視臺會收到成堆的投訴;我也知道目前中國約有老年癡呆癥患者5-600萬人之多,而且每年平均還有 30萬老年人加入這個行列;可我不知道的是,如果某些患者、或患者的家屬、朋友——哪怕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盡情品嘗這場“文化盛宴”時,赫然聽到這句臺詞,心里是什么滋味?

  我不認為這是一樁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足掛齒。在我看來,它牽涉到兩個層次上的問題:

www.TopChineseNews.com 
  第一,我們長期積淀而成的語言習慣中存在著太多具有歧視侮辱性的用法。它們亟待通過充分的社會討論,加以改善。

  單就“老年癡呆癥”而說,其學名為“阿茲罕默癥” (Alzheimer's Disease),是1910年由德國醫生Alois Alzheimer (1864-1915)的姓命名的。它指一種逐漸失去某些認知能力的腦疾病,通常與大腦皮層下生長出的異常纖維和蛋白質沉積有關,該病多發生在50歲以后的年齡層中。“阿茲罕默癥”本與“帕金森綜合癥”一樣,名稱呈中性,沒有任何歧視侮辱性色彩,在全世界普遍使用。但在中國卻偏偏被翻譯成“老年癡呆癥”這樣一個雖通俗易懂,但其實很不準確又極端刺耳的名稱,以至于讓喜劇演員覺得“好笑”, 以至于開那種沒心沒肺的玩笑。

  會有人辯護說這是大眾長期形成的語言習慣,但語言習慣是可以向著更文明、更具人性的方向進化的。大家不要忘記“殘疾人”以前一直被稱為“殘廢”,而直到80年代中期經過一輪關于“身殘志不殘”的社會討論后才被改稱為“殘疾人”——雖然仍沒有英文中的handicapped(有障礙的人)或 disabled(失去一定能力的人)委婉,但總算是進了一大步。
www.TopChineseNews.com 
  第二,對歧視侮辱性的語言的麻木沿用尤其是無道德準則的濫用,實際上正體現出今天我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尊重、關愛之心的喪失和平等意識的淡漠,而這種人性的危機反過來又在當代漢語中催生出更多、更狠毒的歧視侮辱性的話語。

  當代漢語中歧視侮辱性話語的增長率相信不亞于國家GDP的增長率。當“傻x”、“x你媽”等一批詞匯已經成了新“國罵”口頭禪而不再具殺傷力時,如文化批評家朱大可所觀察,在網絡論壇上人們開始將紅衛兵的暴力話語翻新使用:鼠輩、跳梁小丑、無恥之徒、卑鄙下流、豬狗不如……人們還將與自我不同的各種 “他者”冠以貶稱:稱帶女性傾向的男人為“二椅子”、稱變性人為“人妖”、稱民工為“盲流”、外國人(主要是白人)“鬼佬”、黑人“黑鬼”、韓國人“高麗棒子”、日本人“鬼子”、臺灣人“臺巴子”、香港人“港慫" ......

  這些話語象漫天的毒針一樣在網絡論壇甚至人們的日常會話中橫飛,戕害著無數敢于涉足“公共空間”進行交流的人,直到最終達到說者和聽者雙方都中毒至深、麻木不仁的狀態。
www.TopChineseNews.com 
  最可怕地莫過于,大量的踐踏人性的話語近年來在新聞媒體上的橫行:有記者居然能將民工為討血汗工錢跳樓自殺的慘劇稱作“跳樓秀”,將人頭部被汽車碾過的血腥事故寫成《騎車人“中頭彩”慘死》和《公交車輪從頭越》,將三十余人因酷暑死亡報導為《“酷”斃三十余人》,將農民辦了城鎮戶口報導為《農民致富跳龍門高升成了城里人》,將對小偷在公車上作案的報導總結為對讀者的“溫馨”提醒:“要提防外地人模樣的人”i ......令人無比驚愕的還有,近來國內各大網站都在紛紛刊載一篇對被控犯強奸罪的NBA球員Kobe的贊美文章,不用提該文中的“集體精神例假”等詞匯浸透著男性中心的虛妄和對女性的歧視侮辱,單請看看該文的標題吧:《強奸也能壯陽》!

  這已經完全不是當代漢語語言危機的問題了。從央視春晚“文化盛宴”中的麻木不仁的譏諷,到眾人網絡會話中的惡意詬罵,到大量新聞媒體中的冷血的報導和評論,對病痛者、落難者、弱勢群體、底層和邊緣人物、不同觀念者、不同種族-文化組群和個體、以及對異性----簡言之對所有與狹隘的“我”不同的人進行語言上的歧視、侮辱和施暴——這種現象在當代漢語的使用中比比皆是。
www.TopChineseNews.com 
  我們早就沒資格再自詡為“禮儀之邦”了。今天唯一能問的是:我們的民族還有一個道德底線嗎?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