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中國每年有2200多萬城市低收入人口享受低保,有7500多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另外有6000萬殘疾人需要社會提供幫助。 為了保障這些困難群體和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權益,僅靠政府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李學舉說:“慈善事業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重要載體,是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進行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慈善事業開始經歷了艱難起步、緩慢發展的階段。 據介紹,目前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專門從事慈善活動的中華慈善總會和各級慈善總(協)會有731家,從事救死扶傷等人道主義救助的紅十字會有7萬多家。社會捐助站(點)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迅速發展,目前全國建立了3.2萬個社會捐助接收站(點),初步形成了社會捐助服務網絡。 1996年至今,僅全國民政系統收到的捐贈款物,就達到了284億元人民幣,其中捐款超過180億元,接收棉衣被超過12億件,在解決災民生活困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印度洋地震海嘯災害發生后,中國民間捐助達6億多元人民幣,開啟了民間捐贈支持國際災難的先河。 “但是,中國的慈善事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李學舉說,無論是公眾的慈善意識、捐贈機制、法律制度還是善款善物管理使用和監督等方面都存在很多欠缺之處,需要進行不斷探索和向各國借鑒經驗。 由民政部和中華慈善總會共同舉辦的中華慈善大會于11月20至21日在北京召開,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由政府部門與民間慈善組織共同舉辦的慈善大會。大會主題為“攜手慈善,共創和諧”,約有700多位代表出席會議。 |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