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沈陽八旬老農民成“國寶”
2006-02-23

譚振山正繪聲繪色給孩子們講故事。楊新躍攝

    2月21日,記者采訪國家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有關工作人員時得到證實:經過30天公示后的全國首批50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會減少、改動。沈陽申報的《譚振山民間故事》排在第一大類“民間文學”中的第20號,與全國廣泛流傳的白蛇傳、梁祝、孟姜女、濟公、董永、阿詩瑪等民間傳說故事列在了一起。由此可以確定,譚振山這位82歲的老農民,已成為我國獨一無二的“國寶”。

    元宵佳節這一天,中國國家博物館里古屏流光,花燈溢彩,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開展。展廳里,映入眼簾的有民族服飾、東北大鼓、唐宋古琴……3000多件難得一見的圖片、實物集體亮相,這些是從501項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精選出來的。其中,來自沈陽的譚振山民間口頭文學,作為惟一的個體申報,特別令人關注。譚振山與眾不同,能講1000多個民間故事,目前全國無人能及。2月18日,記者專程來到位于新民市羅家房鄉太平莊村的譚振山家中,進行采訪。

    小時候淘氣是奶奶的寶

    八旬高齡的譚振山老人身材高大、滿頭白發。仔細觀察他家不足15平方米的小偏廈,屋里除了炕柜、一個小單人床和一把椅子外,也沒什么了。這就是普通農民的家———一個“國寶”的家。

    老人與記者交談很隨便,經常會帶著手勢,而且語音洪亮、抑揚頓挫、速度很快,這可能與他多年講故事有關。

    記者問:“您今年81歲了吧?”

    譚振山說:“我82歲,1925年生的。就生在往西不遠的新安堡子,18歲才搬到這個村居住?!崩先苏f的是虛歲,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文化。

    記者:“您從多大開始接觸民間故事?”譚振山:“自打小就常聽老人說故事,那時也就五六歲吧。”

    譚振山所住的太平莊村別看不打眼,可在歷史上卻名聲顯赫,它坐落在石佛寺山山腳下,據新民市志記載:清朝初,該村方圓百里都是“大清皇家馬場”。光緒皇帝曾在此立過“皇圖永靖曾歸馬,天駟常禋尚執駒”的大石碑,以示贊美。當時,石佛寺山山腳下的那條遼河,也是千帆競過。這里有驛站、碼頭,于是,石佛寺便成了遠近聞名的大鎮。譚振山的奶奶娘家姓孫,就在鎮上開大車店,每到夜晚,大車店里南來北往的商人、過客都要聚在一起喝酒論茶、聊天下、講故事。

    當時,五六歲的譚振山特別調皮,不是東屋竄西屋,就是蹦蹦跳跳找人鬧,很少有消停的時候,他是奶奶心中的寶貝疙瘩。為了不打擾客人們吃飯聊天,奶奶總是抱著他,給他講故事聽。奶奶會講的故事真多,什么鬼神、仙女、傳奇的,讓小譚振山聽得非常入迷。說來也怪,只要一聽奶奶給他講故事,他就變得特別溫順聽話,而且聽一遍就能記下來,并能學得活靈活現。正是從那個時候,民間故事開始深深扎根在譚振山的心中。

    說起那些往事,譚振山深有感激:“從小奶奶用故事告訴我,人要有德有義,我不會忘了。我的一位叔伯大爺給我講過不少鬼狐的傳說,一位教書先生叫國升武,他講了不少文明故事。還有沈斗山、崔文,以及后來奶奶又嫁的那個后祖父,他們都是特別愛講故事的人,對我影響都很大?!?

    譚振山記憶特別好,他聽別人講過的故事全憑腦子記,而且幾十年也不忘。

    老人德高望重是村中的寶

    正在與譚振山老人嘮著,他的大兒子譚文杰進來了。54歲的譚文杰十分純樸,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與父親同住在一個村里。他笑著向記者揭了老人的“短”:“我父親是個大孝子,對我爺爺奶奶相當好。但他的膽子很小,從不敢出遠門,從小讀過六年小學,現在至少也是高中水平了。后來要不是家里出現變故供不起了,他都能考上大學。他一輩子與世無爭,有好多次離開農村的機會,他都不去?!?

    譚振山老伴、75歲的劉淑琴老人告訴記者:“這老頭子,膽量小命也好,一輩子在農村也沒干過重活?!痹瓉?,正因老人有文化、為人善良,他當過文書、會計、管過水利。

    本來,太平莊村一直種旱田靠老天吃飯,收成也沒有個保證。1982年的一天,譚振山站在村邊望著成片的苞米地,心里發沉:村里如果不改種水田,鄉親們的生活永遠不會好。于是他主動找市里、跑縣里,誰也沒想到,這位平時膽小的人,最后竟然打動了上級領導,專門撥款為村里修了水利、打了深井,讓全村都種上了水稻,吃上了噴香的大米飯。說起這些,人們都念道這是譚振山為全村做的一件大好事。今天,全村已有2000多畝稻田。

    譚振山為人做事講德講義,在村里德高望重,誰家紅事寫對子、白事書挽聯都少不了請他,鄰里有了糾紛,夫妻吵架拌嘴,他也主動去勸。用村干部的話說:“老爺子出場,誰好意思不給面子?”

    譚振山雖是農民,但他有自己的生活樂趣,那就是愿意給別人講故事。每逢春種之后、秋收之前的這段日子,譚家東邊的樹趟子里便成了譚振山專場故事會。每天都會有二三十位村民和不少孩子圍在他的身邊,聽他講《笑話出人命》、《烏龜謝恩》的故事,每講完一個,大家都催老人再來一段。就這樣,老人的故事仿佛從來也講不完似的,會講上一個又一個。

   他是全家人的寶

    問譚振山老人這輩子有什么嗜好?他說:自己不吸煙、不飲酒、最煩耍錢,最大的愛好就是講故事。在長達六七十年的時間里,聽過他的故事的人何止成千上萬?

    譚振山的老伴劉淑琴說:“他可是我們家的老寶貝了?!闭f是老寶貝,可譚振山并沒有把自己當成寶貝待見,老兩口都是農民,年紀也大了,地都讓孩子們種了,生活來源全靠孩子們支助。孝順的五男三女8個孩子都想接老兩口去一同生活,可是他們就是不去,寧肯在三兒子的房東側搭建了一個十四五平方米的小屋作為自己的家,而不愿給子女們添麻煩。

    譚家大兒子譚文杰說起父親來有一肚子話:“我父親對兒女的教育很特別,孩子小時做錯了事,他不打不罵,就讓你寫檢討。有一次我逃學被父親知道了,他很生氣,但沒有動怒,只是讓我反思寫檢討。一遍不行重寫,一連寫了四五遍,父親才點頭通過了。寫檢討也讓我明白自己確實做錯了。父親講的許多故事,潛移默化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看到譚振山老人身體不錯,記者向他討教健身秘訣,老人笑說:“也沒啥秘訣。我一是對親情看得重,心態好;二是每天早上出去沿村子小河邊走一走,能有3里路吧。隔一段時間再到5里外的石佛山去一趟?!?

    到了譚大爺這個年紀,身體好就是人生一大福。這其中也包括了子女們對他的關心,就在譚振山老人拎個桶想去喂豬時,三兒子沖他大聲說:“快放下吧,千萬別摔了,你現在可是個寶貝啊?!弊T大爺也笑呵呵地說:“沒事、沒事?!?

    會講故事成國家的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在沈陽田間地頭說故事的老人說出了名,在他繪聲繪色的演講中,上千個具有遼沈地區文化風情的神話、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地名故事、道德教育等故事給聽者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1992年7月老人專門赴日本參加“世界民間藝術博覽會”,成為第一個走出國門的民間故事家。出版部門還出版了《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遼寧卷--譚振山故事選》,粗算一下,里面的故事有1000多個。中國故事家協會、遼寧省、沈陽市分別授予老人“故事家”、“優秀民間故事家”、“民間文藝家”的稱號。

    2月20日記者從省文化廳了解到,去年9月初,根據《文化部關于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通知》等文件,我省向國家推薦了38個項目,沈陽占5個,其中就有“譚振山民間故事”。參與評審的專家、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烏丙安教授告訴記者:這是全國首次,共有1315個項目申報,最后被列入公示名單的僅有501項,評選有兩個重要的標準,一是有較大影響力;二是瀕危程度。

    當譚振山的名字出現在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示名列之中,人們猛然發現,這位住在新民羅家房鄉的普通老農民,這位在沈陽這塊黑土地上生活了80多年的老人,創造了一個奇跡:他成為中國僅有的一位個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老人聽記者說,他就要成為“活國寶”后表示:“能不能把我這些故事傳下去,是我最擔心的?!崩先说膿牟皇菦]有道理。目前,譚振山是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共有40多人了,但只有兩個孫子輩的孩子愛好講故事,但是并沒有正式、系統地向譚振山學習。

    沉默了一會,譚振山好像對記者又好像對家人說:“這身子骨要能多活幾年,讓民間故事找到繼承人就好了。”

    離開譚家時,回頭望去,譚振山獨自一人站在大門口目送著記者,老人的話仍在耳邊響著:“民間故事要是沒人講,那就真成遺產了?!?記者 陳鳳軍)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