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作為一名普通而又偉大的解放軍戰士,不僅為億萬中國人民所熟悉和熱愛,也被世界七大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所接受和敬仰。經過近40年的洗禮和培育,雷鋒精神中所包含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品質修養也已經演化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規范和促進著中國的發展進程。
但是,大家都知道,雷鋒參軍時身高遠不夠標準,體重也遠達不到要求。那么,在那個入伍條件要求極其嚴格的時代,雷鋒到底是怎樣穿上軍裝的呢?對此,《雷鋒日記及詩選》中沒有記載,有關雷鋒的傳記性圖書如《雷鋒傳》、《雷鋒的故事》等均沒有詳細披露,反映雷鋒生平事跡的影視作品如電影故事片《雷鋒》、《雷鋒之歌》、《離開雷鋒的日子》、《少年雷鋒》以及電視劇《人民的好兒子雷鋒》、《雷鋒,人民呼喚你》也沒有說明。民間雖有一些說法,如“雷鋒是因為補漏才參軍的”,但這些說法支離破碎,而且令人半信半疑。于是,雷鋒參軍的真實過程,基本上成為令人難解的“謎”。
近日,筆者克服重重困難,當面拜訪了現已87歲、當時擔任中共遼陽市委書記、市政協主席兼兵役局(武裝部的前身)第一政委的曹琦同志,通過電話采訪了現已80歲、當時擔任兵役局政委的余新元同志,通過電話采訪了現已退休、當時在遼陽與雷鋒一同參軍、分到一個班、曾擔任“雷鋒班”第三任班長的于泉洋同志,通過這三位關鍵人物的回憶,終于解開了這一謎底。
雷鋒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望城縣簡家塘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不滿7歲時他就成為一名孤兒。在家鄉讀完小學后,他曾在鄉政府做過通信員,也在縣委做過公務員(期間曾被評為機關模范工作者)。后來,鞍鋼因工作需要在湖南望城縣招聘工人,雷鋒征得縣委領導的同意報名參加,來到了鞍鋼工作。
但是,雷鋒參軍的愿望,不是來到鞍鋼后萌生的,而是由來已久的。只不過這個愿望是來到鞍鋼后才實現的。早在1949年8月,一只解放軍部隊路過雷鋒的家鄉。當雷鋒了解到這是專為窮苦人打天下的部隊后,非常興奮。雷鋒見宿營的解放軍一住下來就向當地老鄉問寒問暖,還幫助老鄉挑水、掃地,買柴買菜按價付錢,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從內心感到非常羨慕和親近,并從心底萌生了要參軍的愿望。雷鋒找到部隊的連長,堅決要當兵。當連長得知雷鋒的苦難身世后告訴雷鋒說他歲數還小,要等長大了才能當兵,并把一支鋼筆送給了雷鋒,鼓勵他只有好好學習,長大了才能保衛和和建設新中國。連長的話對雷鋒鼓舞很大,從此他一直盼望著自己穿軍裝的那一天能早日到來。
1959年11月初,遼寧省又一次征兵工作開始了。當時雷鋒在弓長嶺鐵礦焦化廠參加基礎設施建設。弓長嶺鐵礦隸屬于鞍山鋼鐵公司,但從行政區劃上看卻在遼陽范圍內,因此該地區的征兵工作由是遼陽市兵役局負責的。當時遼陽城區以外的征兵體檢工作分兩步進行,即先由兵役局派出的工作人員根據身高1.60米以上、體重60公斤以上并且沒有規定的疾病的標準對報名者進行目測和詢問,將合格者再拉到城區內由指定醫院進行體檢。當征兵的消息傳到弓長嶺鐵礦后,雷鋒興奮地報了名。但是負責目測的人一看雷鋒又矮又瘦,就判定他不合格(后來的體檢結果表明,雷鋒身高只有1.54米,體重只有54.5公斤)。雷鋒不死心,向負責目測的人懇求了半天,但沒有結果。
后來,目測合格的青年在一天早上被車拉到遼陽城內體檢。聽到消息后,執著的雷鋒跟在后面一直跑到遼陽城,并找到了兵役局。當時兼任征兵辦公室主任的余新元政委到城外檢查征兵工作去了,兵役局的邊德英同志接待了雷鋒。雷鋒向邊德英反復表達了要參軍、要保衛祖國的決心。邊德英在勸阻無效后說這事得領導決定。傍晚下班時,雷鋒說了句“我明天再來”,就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雷鋒又來到了兵役局。上班時間到后,余新元政委也來到了辦公室。當時余政委穿著一套中校軍裝,聰明的雷鋒一看就知道他是個說了算的領導,于是拉著余政委不撒手。余政委聽雷鋒談了事情的經過后說:“中央軍委對參軍的身體標準有明確規定,身高要在1.60米以上,體重要在60公斤以上。根據你的身體狀況,肯定達不到標準,因此是不行的。”雷鋒說:“身體不到標準,這是舊社會造成的,我也沒有辦法。不過任何事情都不能動搖我參軍的決心,我一定要參軍”。雷鋒還主動向余政委講述了在舊社會時他的家庭的悲慘狀況。
余政委雖然同情雷鋒幼年的悲慘遭遇,也理解他要求參軍的迫切心情,但是中央軍委的規定總是要遵守的,于是耐心地給雷鋒做工作。但是雷鋒根本聽不進去,不依不饒地重復著他的理由,反復表達自己要參軍的強烈愿望。余政委干不了其它事情,見雷鋒又聽不進去勸說,心中漸升反感,但是又不好流露出來,于是改變勸阻策略,要雷鋒先回工廠,說:“如果工廠不同意,也不能直接參軍”。雷鋒說:“那我就明天再來”。余政委說:“如果工廠不同意你就不用來了”。雷鋒只好走了。
雷鋒走后,余政委立即打電話與弓長嶺鐵礦焦化廠的黨支部書記李時榮同志取得了聯系,對李書記說:“你們廠的雷鋒非要參軍不可,但他身體不合格,我們不能接受,希望你們勸勸他”。李書記說:“既然身體不合格,我們也絕不同意他參軍”。后來李書記曾經公開表露過,之所以對余政委說不同意雷鋒參軍,除了身體原因外,更主要是舍不得他走。雷鋒在鞍鋼下屬廠礦工作了一年零二個月,曾三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五次被評為標兵,十八次被評為紅旗手,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是廠里學習《毛澤東選集》的積極分子,《遼陽日報》還報道過雷鋒舍己為公,帶領伙伴們冒雨奮戰,搶救7200袋水泥的事跡。不過,這次通話使余政委對雷鋒的政治覺悟、工作業績和品德修養有了大致的了解,為后來轉變態度奠定了基礎。
但是,李書記的勸阻顯然絲毫沒有弱化雷鋒參軍的決心。第二天上午,雷鋒拎著一個小皮箱又來到了兵役局,進門就說:“讓我參軍我去,不讓我參軍我也去”。兵役局的同志讓雷鋒弄得無可奈何。于是,照例是一番勸阻和懇求。傍晚下班時,雷鋒無處吃飯、住宿,余政委只好把他領回家。雷鋒正好想繼續公關,也不推辭。
雷鋒是一個很勤快、很會說話的小青年,在余政委家里,雷鋒很快博得了余政委愛人的喜歡。拋開參軍之事不談,余政委也承認雷鋒是個優秀青年。一天晚上,雷鋒打開了他的小皮箱,余政委發現里面有一件皮甲克、一條料子褲(雷鋒其實是一個很愛美的人),還有三本書——《毛澤東選集》第一、二、三卷。余政委拿起三本書一翻,非常吃驚:里面重點文章的重要語句都加了著重線,旁邊空白處寫著一些學習體會。余政委翻閱著這些體會,吃驚變成了震驚:以雷鋒的年紀,如此注重政治學習,積極要求進步,實在難得。那天晚上,兩個人交流著學習《毛澤東選集》的體會,直到很晚。也就是從那個晚上開始,余政委感到雷鋒這樣一個出身好、政治上成熟的青年,如果能夠邁入部隊這個革命大熔爐中,一定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人。余政委的態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從此全力支持、幫助雷鋒參軍。
談到雷鋒參軍,不能不提另一個關鍵人物,這就是曹琦同志。曹琦19歲就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著名的“犧盟會”,1955~1982年期間任中共遼陽市委書記,1955~1983年期間兼任遼陽市第一、二、三、四、五、六屆政協主席,1955~1982年期間還兼任著兵役局(武裝部)第一政委。
余政委決定幫助雷鋒參軍后,便連續幾次與兵役局的其他同志進行協商討論,統一意見。鑒于雷鋒獲得過多次榮譽稱號,又是學習《毛澤東選集》的積極分子,同時家庭出身好,苦大仇深,而且工作后開過拖拉機和推土機(那次招的是工程兵),再加上他本人要求參軍的心情非常強烈,最后大家勉強統一了認識,決心為雷鋒爭取一下。但是,當時憑雷鋒的身體條件,僅以兵役局的名義與接兵部隊協商,講起話來缺乏力度,成功的可能性較小。于是余政委決定爭取市委曹琦書記的支持,讓中共遼陽市委表示一個贊同意見。另外,按照當時的管理體制,向部隊輸送每一個新兵,都必須經過中共遼陽市委的批準。
曹書記一生工作認真,是個極講原則的人。余政委第一次向曹書記匯報雷鋒參軍之事,是在匯報整個征兵工作時順便提了一下,余政委想先摸摸曹書記的態度。曹書記聽后說:“年輕人想參軍是好事,是政治上要求進步的表現。但是身體不合格也不行,你們再勸勸他”。
余政委第二次向曹書記匯報雷鋒參軍之事,曹書記的態度與第一次差不多,但是對雷鋒積極要求進步的思想境界給予了高度肯定。
余政委第三次向曹書記匯報雷鋒參軍之事時,對雷鋒的家庭背景、工作狀況、政治表現尤其是學習《毛澤東選集》的情況以及那些日子雷鋒在余政委家和兵役局的表現做了詳細介紹。曹書記聽后很受感染,指示先給雷鋒體檢一下,看看距離要求差多少,再與部隊接兵的同志溝通一下。
余政委第四次向曹書記匯報雷鋒參軍之事時,余政委是與部隊來接兵的戴明章參謀(中尉)一起去的。曹書記當時明確表態:“政治條件比身體條件更重要,雷鋒是個難得的好青年,人民解放軍需要這樣的接班人。雷鋒是個孤兒,從小吃穿就有困難,哪能不瘦不矮呢?到部隊后,生活條件好了,他的身高、體重還會增加的。你們再與部隊的首長溝通一下,就說我請他們特殊考慮一下雷鋒。”
42年后,當筆者問及曹老當時的決定依據時,他說:“我以前從來未對外講過,其實政治上過硬是前提,也是借口。當時主要是同情雷鋒,因為他是個孤兒,吃穿無人照料。當然我也是仰仗自己有點兒革命資歷,估計部隊首長會給我一個面子。”他繼續回憶說:“雷鋒參軍后遼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他給遼陽寄來了100元錢。救災辦向我匯報后,我特意囑咐他們將這筆錢退還給雷鋒,雷鋒沒有親屬,生活不容易,將來結婚成家還需要花消。”講到這里,87歲的曹老幽默地說:“批準雷鋒參軍是我做領導時唯一不講原則的一次,現在看來,如果我當時講原則反而不對了。”
1963年,中央做出了向雷鋒學習的決定。《遼寧日報》社的一位領導在得知是曹琦特殊批準了雷鋒參軍后,還特意邀請他撰寫了一篇向雷鋒學習的紀念文章發表在《遼寧日報》上。
在向曹書記做了第三次匯報后,按照曹書記的指示,余政委安排人領著雷鋒進行了體檢。體檢結果表明,雷鋒身高只有1.54米,體重只有54.5公斤,并且患有嚴重的副鼻竇炎,身上還有許多傷疤。當時參軍體檢合格的身體情況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雷鋒的身體條件根本不合格,連丁級也達不到。拿這樣的體檢結果去與接兵部隊協商顯然沒有希望,也無法向上級報送。于是余政委出面找當時入伍體檢組的組長、遼陽第二人民醫院院長吳縱澤同志。但吳院長也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根本不同意修改體檢結論,負責給雷鋒體檢的內科、外科、耳鼻喉科醫生也都不答應余政委的要求,而雷鋒的體檢結果最低必須達到合格中的丁級才有可能參軍(當時本著優中選優的原則,參軍戰士的身體狀況多為甲、乙級,丙級的較少,丁級的基本沒有)。后來,余政委又去找吳院長做了兩次工作,也沒有結果。最后,當曹書記代表市委明確表態支持雷鋒參軍,余政委第四次找吳院長協商時,吳院長不得不“配合工作”。在吳院長的幫助下,余政委又做通了內科、外科、耳鼻喉科體檢醫生的工作,雷鋒的體檢結果終于變成了“丁級”。
此后,余政委通過戴明章與接兵部隊的團長吳海山進行了溝通。吳團長對戴明章說:“你們看著辦吧。既然曹書記和兵役局的領導都積極推薦雷鋒,他政治上特別過硬,身體差些也可以。”
雖然雷鋒的體檢結果變成了“丁級”,但余政委的內心也感到有點愧疚,再加上仍擔心雷鋒到部隊后身體復檢會出現麻煩,就將雷鋒以“預備數”(兵役局內部掌握的仍有可能被退回的預備指標)指標報送給了接兵部隊。在雷鋒入伍后的身體復檢中,由于部隊考慮到遼陽市委和遼陽兵役局的態度,從雙方關系角度出發,沒有再提是否合格這個問題。
1960年1月7日上午,除雷鋒以外,體檢合格的新兵都領到了軍裝。到晚上,從“預備數”中報送雷鋒的事總算定下來了。第二天早上,雷鋒也如愿地穿上了軍裝,隨其他新兵一起被拉到了駐地營口市。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雷鋒早已成為受人矚目的人物,于是他推舉為新兵代表在“歡迎戰友入伍大會”上講了話。
這樣,經過雷鋒執著的努力,在曹琦和余新元的支持和幫助下,在遼陽兵役局、接兵單位和遼陽市委等單位開了28次大小碰頭會、協商會、討論會后,雷鋒離開了住了58天的余政委的家,終于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