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黃英杰——與雷鋒同行
2006-03-01
  2006年1月13日夜,一位用雷鋒精神寫就平凡人生的老人,在三九天裹著嚴寒,帶著他那慈祥和藹的笑容和感人肺腑的話語,以古稀的身軀一個人走在冰天雪地里,永遠離開了至愛的老伴和子女,永遠離開了心愛的書房和手中的筆,永遠離開了一起傳播文明的同伴……他將一種永遠不能磨滅的偉大精神留在了一生眷戀的第二故鄉——錦州。這位老人就是我市著名思想政治工作者黃英杰。

  黃英杰,我們身邊的“雷鋒”。
  2006年1月13日夜,一位用雷鋒精神寫就平凡人生的老人,在三九天裹著嚴寒,帶著他那慈祥和藹的笑容和感人肺腑的話語,以古稀的身軀一個人走在冰天雪地里,永遠離開了至愛的老伴和子女,永遠離開了心愛的書房和手中的筆,永遠離開了一起傳播文明的同伴……他將一種永遠不能磨滅的偉大精神留在了一生眷戀的第二故鄉——錦州。這位老人就是我市著名思想政治工作者黃英杰。

  黃英杰,我們身邊的“雷鋒”。

  黃英杰,我們心中的“雷鋒”。

  黃英杰,雷鋒的同行者。

  黃英杰,感動錦州,感動中國……

  許多人至今還不相信黃英杰離開我們的事實,還能感受到他奔波于講臺、學校、社區,宣講雷鋒精神,奉獻愛心,關愛未成年人,在參與著和諧錦州的建設。在人們的心中,這個永不下崗的老政工,依然在挑燈伏案疾筆,依然在晨曦朝露起步,又開始了第80本日記的寫作,再一次整理著第8本書的書稿,認真準備著明天的演講,還有那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的通訊、人物專訪、影評……這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人格。“總有一種精神,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信心倍增;總有一種人格,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自我完善。”這是黃英杰一生的真實寫照。

  “終身學雷鋒,樂此不疲;一心為人民,奮斗到底。”

  “我學雷鋒為做人,像他那樣做一個愛國守法為社會為人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多做善事、不做惡事,多做公益事、不做缺德事的人。”

  ——摘自黃英杰生前的人生格言錄  黃英杰學雷鋒比別人要早兩年。


  1960年11月26日,沈陽軍區《前進報》先后發表了《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長篇通訊和以《聽黨的話,把青春獻給祖國》為題的《雷鋒日記摘抄》,報道了雷鋒同志的先進事跡。時任沈陽軍區某部參謀的黃英杰如獲至寶,從這以后,凡是有雷鋒事跡的報刊和書籍他都如饑似渴地閱讀,一個平凡而偉大的雷鋒形象走進了他的腦海。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全國掀起了學習雷鋒的熱潮,春風化雨般的雷鋒精神在黃英杰的心中生根。

  黃英杰的經歷與雷鋒有許多相似之處。雷鋒是1940年生的湖南人,黃英杰是1937年生的湖北人,他們都是舊社會的孤兒,都只有小學文化,是黨和人民軍隊把他們哺育成人,他們都在沈陽軍區鍛煉成長,都是共產黨員。雖然沒有與雷鋒見過面,但雷鋒精神卻伴其一生。黃英杰深刻感到,學雷鋒就要學根本,要學雷鋒的思想,既要學雷鋒怎樣做事,更要學雷鋒怎樣做人。“走雷鋒成長的道路,用雷鋒精神鑄造人生”成為黃英杰的人生坐標。當時,國外輿論評價雷鋒是中國軍隊的“元帥士兵”,這句話給黃英杰留下的印象極為深刻,他理解雷鋒是士兵的職務和軍銜、元帥的風范和作用。40多年來,無論在部隊還是轉業到地方,無論在工作崗位上還是退休以后,他都以雷鋒為榜樣,學雷鋒、比雷鋒、做雷鋒,踐行雷鋒精神,書寫了輝煌的一生。

  在孤兒院長大的黃英杰吃盡了舊社會的苦,全國解放那年他才12歲。年幼的黃英杰多次迫切要求參軍甚至住在部隊不走,部隊首長才破例收留了他,他也成了當時部隊里年紀最小的戰士。此后,黃英杰隨部隊參加了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戰爭。在部隊里,黃英杰從寫小快板、編順口溜起步,愛上了手中的筆。

  在朝鮮戰場,黃英杰在祖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送的紀念冊上寫下:“祖國人民稱我們是最可愛的人,我要永遠為人民做最可愛的事。”這既是他的戰斗誓言,也是他一生的承諾和座右銘。

  49年前的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天,部隊剛剛佩戴軍銜,換上嶄新夏季軍裝的青年軍官們正是擺“酷”的時候,戀愛的戀愛,逛街的逛街;而在軍直通訊營的操場上,一個19歲的指導員卻汗流浹背地給幾十名戰士理發,一站就是一整天……49年過去了,那情景依然清晰地重現在戰友、當年在部隊機關工作的我市著名詩人易仁寰的腦海中。他以同齡人的好奇心,第一次看到的黃英杰——一個閑不住的黃英杰,一個喜歡做好事的黃英杰。

  黃英杰學雷鋒是從寫日記開始的。剛一讀到《雷鋒日記》,黃英杰就被吸引住了,每一篇、每一句對他都有很大的教育和啟迪作用。當時,黃英杰在沈陽軍區某部任參謀,由于文化水平較低,獨立起草訓練工作計劃、總結等材料感到十分吃力,盡管都能按時交卷,但首長并不十分滿意。困惑中的黃英杰從《雷鋒日記》中悟出一個道理:寫日記既能提高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又能鍛煉寫作能力。于是他把寫日記當成了“我的大學”,在部隊無論軍事訓練、外出演習多么忙,到地方無論日常工作、外出開會怎么累,他都堅持天天寫,從來不斷線。日記內容有學習體會、思想記錄、工作隨想,還有詩歌、散文、雜文、影視評論等,到去世前一共寫了79本,約600多萬字。

  苦孩子出身的黃英杰生活十分儉樸,從不亂花一分錢,同志們開玩笑地說他“小摳”、“吝嗇”。但在國家、他人遇到困難的關鍵時刻,他總是慷慨解囊,濟困扶貧,愛心無限。1953年國家發行第一批愛國公債,正在抗美援朝的志愿軍本來沒有購買公債任務,但為了表達愛國之情,黃英杰將當兵積蓄的155萬元舊人民幣(相當于新人民幣155元)全部寄給國內人民銀行。有的戰士家中急等錢用,他就以連隊黨支部的名義,把自己的津貼寄去,這位戰士直到復員回家才知道這件事。1966年,河北邢臺發生強烈地震后,黃英杰將當軍官10多年的全部積蓄3250元寄給災區人民,這在當時不啻一個天文數字,在全軍引起強烈反響,引來驚嘆和感佩。也有許多人心生疑竇:這么多錢是怎么來的?沒有多久,駐錦某部政治部舉辦學雷鋒事跡展覽,大家在展室從黃英杰的日常生活用品--200多塊打補丁的軍棉衣、100多塊打補丁的白床單、夏天常穿的草鞋、用鐵絲加固的肥皂盒中找到了答案。

  1984年,黃英杰脫下軍裝,轉業到兩錦電業局工作,無論是當安裝公司的黨委書記,還是做局工會主席,崗位變了,學雷鋒做事、學雷鋒做人的人生坐標沒有變。他看到架線隊常年在野外施工,就自己掏出200多元錢買了大量圖書,為野外的4個班組做了4個圖書箱;在轉業之初走訪的1000多職工家庭中,看到一個職工兩歲的孩子手里的惟一玩具是一個尿盆,于是他掏出30元錢讓身邊的工作人員給孩子買來玩具;他發現職工經常因自行車充氣而煩惱,再一次地掏自己的腰包,一下子買來3個打氣筒放在了收發室……

  1992年國家決定建設“三峽工程”的消息傳來,黃英杰非常興奮,因為“三峽工程”就在他的家鄉湖北宜昌市。兩年間,他先后5次向“三峽工程”累計捐款3700元。幾十年來,他把所得稿費、獎金、節余津貼,都獻給了社會和他人。

  黃英杰是工人演講家馮守民“走向社會、傳播文明”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推薦者。馮師傅退休后義務演講活動開始不久,就遇到了“推銷難”,心灰意冷地回廠掙“補差”去了。黃英杰找到馮師傅說:“錦州不缺你這個干活的,社會需要你這個演講的。你要是為了那三五百元補差費的話,就從我的工資里解決吧。”臺上演講的是馮守民,臺下活動的是黃英杰,諸如聯絡“推銷”、包裝宣傳、活動設計、反饋研討等,都由黃英杰包下來。就連一般的記錄黃英杰都很上心,如在鄭州工業大學138分鐘的演講獲掌聲98次,在長春東北電力學院的3個小時的演講有155次笑聲。黃英杰先后給各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寫推薦信300多封,將馮師傅推向全國,為14個省市60多萬聽眾義務演講1317場。他還對馮師傅跟蹤采訪報道,向新華社、《工人日報》等40多家報刊推介馮守民義務演講的事跡,并將其事跡推薦給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三集專題片《馮師傅》使這位老工人的故事走進了千家萬戶。

  1997年,在一次陪伴馮師傅從綏中演講返錦的車上,黃英杰得知市里評選勞動模范的消息后,立即給市領導和有關部門寫信,積極推薦馮守民。黃英杰說:“老馮雖然退休了,但傳播精神文明不也是工作嗎?”最后,馮守民當選了那一年的市勞動模范。2004年,馮守民在搭檔黃英杰的協助下,走過了演講路的10個風雨春秋。黃英杰覺得馮師傅的演講該有一個小結,應該有一個紀念性的活動。他的想法與市委宣傳部不謀而合,由市委宣傳部組織召開了馮守民演講10年報告會、藝術研討會和展覽會。

  馮師傅到現在還清晰地記得18年前相識的那一幕:1988年,省總工會在營口召開“基本路線教育經驗交流會”,兩個人住一個房間。黃英杰一進屋就掏出一個本子寫東西,馮師傅問他寫什么,黃英杰說是寫日記。馮師傅看到日記本的封面上寫著“47”,那一年那一月,黃英杰正走在書寫第47本日記的路上。從此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馮師傅念叨起黃英杰經常叮囑他要注意身體,沒想到老伙伴卻積勞成疾,先他而去。

   “我頭上沒有什么耀眼的光環,只有一個我自己感受到的‘緊箍咒’,就是這個‘緊箍咒’,它使我的一生無愧于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

  “筆啊筆,你是我戰斗的槍,耕耘的犁,生活的橋,求知的梯。”

    ——摘自黃英杰生前的人生格言錄 在黃英杰的家中,老伴黃蔚云非常傷心地傾訴著:“老黃,他是好人,他關心所有人,可惟獨從不關心自己,他是用激情燃燒著自己的生命!”

  熟悉黃英杰的人都知道,為了讓黃英杰一心一意寫作,老伴黃蔚云把家務活兒承包了。在同這位與黃英杰同樣可敬的長者交談中,記者能強烈地感受到黃英杰心中永存的兩個情結:感恩和責任。感恩,就是感黨恩和民恩,一生感謝黨和人民的培養;責任,就是自己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的責任,還有在戰場上倒下犧牲的戰友沒有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責任,都加上了他的肩上。感恩和責任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支柱。

  讓我們將時間回放到2006年1月11日和1月12日,也就是黃英杰離開我們的前兩天。通過他的日記,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一天他瞞著老伴、瞞著家人,瞞著進行演講單位的領導和同志,一個人掙扎著、堅強地站在講臺上,講了足足100分鐘。

  黃英杰在2006年1月11晚的日記中寫道:“1月11日,市委宣傳部舉行‘保先’教育演講,我是同意了的。可是突然8日夜犯了一次病,把王坤(外甥女)、黃河(兒子)和曉東(兒媳)忙乎了好一陣。蔚云幾次動員我把演講推掉,我說‘不能推’……”

  在這篇日記中,黃英杰還簡單回顧了22年前,從部隊轉業到兩錦電業局就開始與市委宣傳部接觸的點滴片段。日記接著寫道:“……在蔚云的關心、勸阻下,我一再表態,這場講完至春節前,不講了。我一定在家好好休息,我對自己既有信心也有些擔心,擔心犯了病講不下來,又怕在堅持中摔倒在臺下。中午1點(記者注:1月11日中午)我起來后,再次翻翻講稿,力求講的時間短一點,順利一點。乘環路到市委。開始講之前,我嘴含兩粒藥,一再提醒自己要穩住勁。剛講10多分鐘就覺得心口堵得慌,頭上開始冒汗了,喝了幾口水接著講。因為注意力集中,慢慢又好些,當中雖有反復,我有信心堅持到底。”演講結束后,市委宣傳部羅冠華處長送給黃英杰幾本書,其中《2005年理論熱點面對面》和《“十一五”規劃若干問題學習讀本》是他正急需的書。

  從這篇日記的字里行間,我們看出一個共產黨員實踐錚錚誓言的身影,一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責任和執著,他知道自己有病在身,卻堅持完成本可以以身體為由推掉的一次演講;就在不久前召開的“錦州精神研討會”,他因病重不能參加,就委托老伴給市委宣傳部打電話請假。在日記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黃老家人對他的關心和家庭親情。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本可以打車,哪怕是坐“神牛”,可他仍然保持了一個勤儉節約的共產黨員本色。他對自己卻“摳”到了別人難以理解的程度,這讓人們又一次回憶起在駐錦部隊期間,他夏天不買涼鞋,而是穿著草鞋上街;在假日,他帶著那時念小學的兒女上街,孩子看到別的小孩吃冰棍,也鬧著要買,可黃英杰卻舍不得給孩子買,他用《白毛女》的唱腔給孩子唱“你爸沒錢買冰棍兒,回家喝點自來水兒”,孩子跟著他唱,就再也不要冰棍了。

  1月12日的下午,他來到錦州日報編輯部送來為紀念中國電影100周年和迎新春撰寫的春聯,還和我這個編采人員再次談起電視劇《亮劍》的得與失。這些年來,我曾多次在黃英杰的配合下采訪,有工人技師尚毅,有著名票友,有夕陽紅合唱團……在采訪中,他都認真做著記錄,以彌補我可能出現的缺漏。接觸最多的是他來編輯部送影視劇評論,他看電影都是看弘揚正氣的,看電視劇只看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他的評論不同于文藝評論家,他總是以謳歌時代、高揚主旋為主,總給編輯和讀者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他在全國60多家新聞媒體上見稿3000多篇。辛苦嗎?當然!但他總是愉快地說:“勞累后的休息是享受,休息后的勞累也是享受。”

  從部隊到地方,黃英杰長期從事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駐錦某部,黃英杰的“電影教育法”在全軍和全國地方廣泛推廣,引起強烈反響,受到總政表彰;在地方,他探索總結的“智力教學”、“活動熏陶”、“自我教育”、“報道激勵”、“縱橫比較”、“人格吸引”等十多種、幾十個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方式方法,多次在錦州、東北電管局乃至全國電力系統介紹,受到廣大政工干部的高度評價。他潛心研究中共中央頒發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正面灌輸、禮儀培養、參觀游覽、閱讀學習、活動熏陶、現身說法、藝術感染、體育激勵等8種愛國主義教育方式。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后,被全國幾十家宣傳刊物轉載。兩錦供電公司黨委書記李開明說:“黃英杰的一生,是平凡中見偉大的一生,是知奉獻、無索取的一生,是求真理、臻完美的一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1983年,正當黃英杰工作取得突出成績時,組織上決定他轉業。他在1983年2月至6月的日記中,讓人們感受到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坦蕩胸懷,一個老戰士對人民軍隊的熱愛之情。他在1983年4月17日的日記寫道:“有人開玩笑說我是‘五點’干部:離休差一點(1949年12月入伍,只差兩個多月);退休早一點(若走病退之路,46歲顯然又早了);留隊老一點(想在部隊繼續干,又超齡了);職務低一點(副團職干了14年,到地方還得低安排);轉業晚一點(早走比晚走好安置)。在我看來,這都是從個人得失出發的,作為一名受黨培育多年的老同志,應該有這樣五點:目光遠一點,胸懷寬一點,往下比一點,覺悟增一點,事業心強一點。”

  他勤于思考和筆耕,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應用科學的研究和推廣。這些年來,他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著作7本,花費積蓄5萬多元。

  退休后的黃英杰本該放慢生活的節奏,但他“沒班可上卻忙得夠嗆”。他每天4點鐘起床進行寫作;8點鐘參加社會活動,為20多所中、小學擔任校外輔導員;晚上學習、寫日記,為第二天的演講做準備,到深夜10點多才休息。直至去世前已義務演講500多場,聽眾達16萬多人次。

  黃英杰的忘年交之一、市環保局紀檢組長楊國安眼里怎么也抹不掉與老人相識、相知的那一刻。那還是在2004年市政府辦公廳開展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楊國安作為機關黨委副書記認識了黃英杰。當時老人家親自到辦公室說明了來意,他是受市委宣傳部的委托為各單位開展“保持先進性、為黨添光彩”義務演講,楊國安非常吃驚,都這么大年紀了,本應該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的老人還自己主動找上門來,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境界啊。 

   “人生有太多的磨礪、困難和挫折,也有五彩繽紛的誘惑和不易識破的陷阱,一念之差善與惡,一步之遙對與錯,一線之隔美與丑,一瞬之間福與禍。”

    ——摘自黃英杰生前的人生格言錄

  “我攀登團市委的樓梯,時常光顧這個‘儲蓄所’;存進去的是希望,取出來的是碩果;一元錢不算少,一千元不言多;用億萬愛心織成音符,譜寫一曲中華希望之歌。” 

    ——摘自黃英杰日記中的一首小詩 黃英杰獻溫暖于夕陽,也寄深情于朝陽。

  黃英杰是我市20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當采訪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歡樂時光的片段時,許多老師都哽咽著說:“黃老是可欽可敬的長者,是孩子們的最好‘伙伴’,許多孩子還不知道老人已經離開我們的噩耗,真不知道、也不敢想象到開學的時候,他們再也見不到那個講雷鋒、紅領巾故事的老爺爺,那一剎那,天真的瞳孔會是怎樣的淚水滂沱,抽泣漣漣……”

  30多年前,黃英杰在部隊時,就是解放小學、國和小學的校外輔導員,配合學校和老師積極組織引導孩子們開展學雷鋒活動。他在朝鮮戰場上曾收到南京市中山門小學的一條紅領巾,保存至今。他講的《我在朝鮮當小兵》和《珍貴的紅領巾》,是孩子們百聽不厭的故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關心下一代是黃英杰退休后從事的主要工作。他是錦州市關工委委員、報告團副團長,市少工委顧問。多年來,他經常和老同志一起為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而盡心竭力,奔波忙碌。他將在部隊探索總結的“影視教學法”,運用到中小學的愛國主義教育上。他同學校組織師生觀看《雷鋒》、《雞毛信》、《小兵張嘎》等多部優秀傳統影片,看前提出思考題,看后開展大討論,召開主題隊會、班會,發動學生寫影評稿3526篇。許多學生在影評演講會上說,看了電影使我們懂得了國旗為什么這樣紅,因為國旗是用江姐、許云峰和小蘿卜頭等無數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孩子們紛紛說:“學習小英雄,不當‘小皇帝’,從小愛祖國,長大為人民。”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播下陽光和希望,這對于今天的社會而言,殊為不易。在志愿軍出國作戰50周年紀念活動中,他自費1000多元,買了400冊《志愿軍壯歌》,贈送給孩子們……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發后,為了提高針對性和可接受性,他撰寫了四個版本的講稿:對小學生講《道德ABC》,即講清什么是道德,為什么要講道德,怎樣做有道德的人;對大中學生講《成才與成人,道德是基礎》;對社區居民講《傳好道德接力棒》;對機關干部和企業職工講《敬業愛崗為人民》。為了講得通俗易懂,學有興趣,他采用自制的掛圖和收集整理的古今中外30多個關于道德方面的故事,探索了一條觀點通俗化、講解形象化、闡述故事化和對小學生運用啟發式、兒歌式、游藝式宣講的路子,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人民日報》對他宣講《綱要》的事跡作了報道,“點評”中寫道:“針對兒童特點用形象化的教學模式,開啟孩子的心智,這樣的道德教育確有必要。”

  古塔區站四小學教導處副主任、大隊輔導員趙迪是黃英杰的又一忘年交。有這樣的一件事讓趙迪銘記于心,感受到老人高貴的品格:“2002年的一天,黃老來到學校找我,當時我正擔任大隊輔導員,老人來了就直奔主題談起孫子黃巖的事。在這之前,我一直都不知道、老人也沒有告訴過我他的孫子在這里上學。起初,我以為老人是來走后門,讓孩子當選大隊委員,哪知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兒,黃老是要學校和老師給孩子更多的壓力,更多鍛煉的機會,不要照顧孩子,對孩子和其他學生要一視同仁。可是小黃巖卻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是學生中的佼佼者,哪有當爺爺不為孩子講情,反潑冷水的呢。”

  黃英杰十分關注錦州的兩個文明建設,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市里召開的各種研討會、座談會、紀念會,他有叫必到,進言獻策。幾年來,他在認真進行社會調查的基礎上,先后撰寫了《關于加強政工干部隊伍建設的建議》、《關于加強社會公德宣傳教育的建議》、《關于弘揚京劇,宣傳錦州的建議》等,向市領導進言獻策,引起了錦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先后三次作出批示,并責成有關部門研究落實。

  與黃英杰相識有20個年頭的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孫海濱動情地說:“在1986年全市的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與黃英杰相識、熟悉。之后,他經常到部里來,幾乎每周一次,來聊聊工作、演講的感受,了解中央、省市又有什么新精神,需要他做什么或演講能否用得上。印象非常深,他是一個很勤奮的人,精神可貴,無私追求,精神滿足,是當代的雷鋒,我們身邊的雷鋒。感觸較深的是在黃英杰退休以后,他把社區、學校作為舞臺,學生、職工、群眾成為他繼續工作的對象,他用筆寫、用話講,宣傳先進思想、先進文化和先進人物,是一個社會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對全社會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特殊貢獻。他的事跡,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孫海濱指出:“從黃英杰的身上,我們看到他體現了共產黨員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體現了一個普通公民樂于助人的雷鋒精神,體現了退休老干部老有所為的晚霞精神。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諧錦州,實現‘三年大變樣、十年大振興’的宏偉目標,特別需要廣泛宣傳黃英杰的事跡,弘揚這種精神,激勵更多的干部群眾在不同的崗位,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錦州的發展,建設遼西區域性中心城市獻計獻策、添磚加瓦。”

  接近一周的采訪結束了,每次翻看采訪筆記,都會有一次新的震撼和沖洗,忽然想到“英杰”這兩個字真是名副其實,擲地有聲,朗朗回蕩在人間。

  “用第一抹光線的純凈,為世界畫一雙眼睛;用第一朵花開的聲音,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為你寫下傳奇;用初次看到你時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淚滴。感動中國,感動你我,這世界有愛才轉動……”我們以《感動中國》的主題歌,為遼寧省首屆“雷鋒獎章獲得者”黃英杰送行!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