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學雷鋒日即將到來,共青團廣州市委最新調查顯示,志愿者個人收入越高,越是覺得花時間“學雷鋒”做志愿者是值得的。
據了解,24.7%的被訪者表示會鼓勵家人或朋友參加志愿服務,近七成的被訪者表示會由家人或朋友決定,超過半數被訪者認為參加志愿服務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人,人們對志愿服務已經由接受階段進入到主動參與階段。雷鋒精神與志愿服務的一脈相承,近年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來,充實和豐富了志愿精神。據介紹,志愿者奉行“力所能及、幫助他人、充實自我”的原則,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各種服務的同時,享受“給予的快樂”。公眾對于“雷鋒叔叔”的形象,幾十年來也發生著變遷。在人們的心目中,雷鋒形象“六十年代是英雄,八十年代是榜樣,21世紀是好人”。從高不可攀的英雄形象到平凡親切的好人形象,雷鋒越來越接近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
廣東省青年志愿者協會研究中心主任譚建光告訴記者:“1987年廣州市誕生了全國第一條志愿者服務熱線電話,1990年深圳市誕生了全國第一個正式依法注冊的‘義務工作者聯合會’,1999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全國第一個地方性法規《廣東省青年志愿服務條例》,廣東‘三個第一’在中國志愿服務發展史上做出了突出貢獻。廣東已經在全國有了志愿服務的‘珠江模式’,即‘愛心奉獻、助人自助’。”目前,僅廣州市就有在冊志愿者(義工)62萬人,志愿者服務隊884支,社區志愿服務中心(站)1113個,志愿服務基地523個。志愿者的身影活躍在大型活動、扶孤助弱、社會公益、社會應急、扶貧開發、環境保護、青少年成長輔導等服務中。
對于志愿服務的發展,廣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涂敏霞說:“香港的志愿服務專業化程度高,重視對義工的培訓,組織服務會更多考慮到義工個人的興趣取向,廣東可以借鑒這方面的經驗。”據了解,《中國廣東志愿服務發展報告》、《與世界同行———全球化的志愿服務》、《構建誠信友愛的和諧社會》等志愿服務書籍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說明社會重視志愿服務了,志愿服務也需要智力支持,以擺脫低水平服務。”譚建光說。(記者楊文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