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特殊的葬禮 2005年3月8日,新疆塔城市遭遇了入春以來的第一次春洪,當地干部群眾全力以赴進行抗洪搶險。當晚22點,新疆電信塔城分公司的優秀青年姜煒,不幸在抗洪現場遇難,年僅29歲。當時,這件事并未引起人們過多的注意,大多數人并不認識姜煒,不知道這個自發奔赴抗洪一線的小伙子,姓甚名誰,生平幾何,來自哪個單位。在許多人看來,這只是一次意外,一次雖然令人惋惜、但沒有必要大驚小怪的普通事故。 隨后幾天,人們發現,當姜煒遇難的噩耗傳出后,前往殯儀館吊唁的人特別多,其中不僅有漢族的,還有哈薩克族、回族、俄羅斯族、錫伯族、達斡爾族等其他民族的;不僅有他的親朋好友和同事,還有很多讓他的親戚覺得很陌生的老人、殘疾人和未成年的學生。經過進一步了解,人們才知道,這些陌生人都是賣冰棍、賣水果、撿垃圾、修皮鞋的“弱勢人群”。 在塔城電信分公司舉行的送別姜煒追悼儀式上,出現了既感人肺腑又令人費解的場面:年邁的雙親是為失去唯一的兒子而肝腸寸斷,眾多的同事是為失去優秀的員工而潸然淚下,可是這么多的陌生人又是為了什么而捶胸頓足?起欞時,有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撲到姜煒的欞柩上撕心裂肺地哭喊著:“我的娃你別走啊!我的娃你回來吧!”,并且不顧當地“老輩不給小輩送葬”的習俗,登上靈車為姜煒送葬。 這顯然是一個特殊的葬禮。一個既不是名人也不是“貴人”的普通人,一個罹遭山洪而意外身亡的小伙子,究竟為什么能得到這么多人的關注、尊敬、懷念和厚待?這其中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故事、蘊含著怎樣一種特殊的精神和力量? 他是一座無聲的燈塔 姜煒生前是新疆電信有限公司塔城分公司員工,1976年9月出生于塔城市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96年畢業于北京交通干部管理學院。2001年2月18日,是姜煒一生中最快樂最難忘的一天,經過努力他終于成為中國電信的一員。懷著對電信事業的無比熱愛,他主動申請到偏遠的農村牧場從事通信線路工程的建設工作。“只要在中國電信,我干什么都行”,每天清晨他總是趕在隊友們起床之前,就悄悄地將當天干活用的腳扣、保險帶、鐵絲、手鉗、掛鉤等全部搬上車,正因為這樣,這個穿行在沙漠戈壁的工程建設小分隊,才能每天提前半小時就到達施工現場。在茫茫戈壁上,他和他的隊友們頂著炎炎烈日,挖坑埋桿、爬桿拉線。有時為了趕工期,隊里一天下達人均20個挖坑任務,他怕累著小個子和老漢,總是爭著干搶著干。汗水浸濕了他的雙眼,鐵鎬和鐵锨不知磨破他手上多少層老繭,衣服上白白的汗鹽灼傷了他的脊背,這些苦都容不得他去細細體味,在他心目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早點為少數民族同胞裝上電話。 一到下雨天,工程開不了工,沒啥事,姜煒總喜歡到當地老鄉家里走一走,喧一喧,時間長了,老鄉們覺得這個小伙子親切,有什么困難和想法也愿意給他講。一次,姜煒正在工地上忙碌著,當地有名的貧困戶老王大叔,手里舉著一封信急匆匆地跑來要他幫著念念。原來這是老王的兒子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發來的信,信上說,上次寄的100塊錢已經撐了一個月了,希望家里趕快寄點錢過去。眼看著老王望著遠處還沒收割的麥子唉聲嘆氣、束手無策的樣子,姜煒二話不說,立刻掏出身上僅有的280元錢,又從隊友那里借來220元錢,一塊交到老王手里。從那以后,姜煒每個月都把自己工資的四分之一寄給老王的兒子,這一寄就是兩年半。 2002年3月12日,憑著扎實的基層工作經驗,姜煒被調回塔城,開始了他社區經理的工作,并承擔起市區2000多戶客戶的障礙查修任務。從這一天起,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8小時工作,24小時服務”。 從此,每天早晨,你總能看到一個清瘦的身影邁著輕快的腳步提前一個小時來到辦公室,先是忙著替同事們整理當天工作所要攜帶的鞋套、抹布、備用話機、預約裝機單、防塵布、服務卡、服務質量鑒定表、宣傳單,并一一放進他們的工具箱;然后就身著工裝,胸戴工號牌,腰挎工具包,頭戴安全帽,根據裝機和障礙處理流程單,準時到達與用戶預約的地點,輕敲用戶家門,先作自我介紹,然后換上隨身攜帶的鞋套輕輕走進用戶的家。他從不破壞用戶裝修的墻面,想法設法少釘釘子,將線路布放在隱蔽地方,將線頭、廢料裝入自備的塑料袋,做到人走地凈,真正讓用戶滿意。通過不斷積累和總結,姜煒將塔城電信社區經理努力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的工作經驗提煉概括為“四統一、八攜帶工作法”,并寫成經驗材料在自治區文明委組編的《新實踐新探索新發展》一書中刊載,不僅讓同事們嘆服,而且還得到了新疆電信公司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疆范圍內推廣。 在姜煒的心中,他把用戶真正看作是上帝,不管刮風下雨,不管嚴寒酷暑,只要用戶一個電話,他總是急得三步并做兩步走。2003年除夕,這對已經工作了三天三夜的姜煒來說太珍貴了,他準備給自己放一晚上假,好好地睡上一覺。可是剛躺下不久,一個老網吧用戶的電話把他叫醒了,這時已是凌晨三點半。望著窗外皚皚的白雪,幾個寒顫把他所有的睡意驅趕得無影無蹤,姜煒一邊焦急地和網吧用戶進行應答,一邊踏著沒膝的積雪往前跑,等他到達那里的時候,他的頭發和眉毛上都結上一層薄薄的冰。用戶感動得緊緊握住姜煒的手,而他卻面帶微笑,搓搓手,哈哈氣,來不及取暖就忙開了。不到半個小時,故障排除了,這不僅為網吧老板贏得了時間和金錢,更為中國電信贏得了信譽和忠誠。網吧老板緊緊握住姜煒的手激動地說“多虧了你,謝謝你啊”,“中國電信有你這樣優秀的員工,我愿意與中國電信交朋友,我更愿意做中國電信的忠誠客戶。” “8小時工作,24小時服務”,姜煒把自己的小靈通和家里的住宅電話,都留給了他的客戶,他“為民服務”的情結,深深地扎在用戶的心中。無論白天晚上,年老體弱的父母經常能接聽到用戶打來的報修電話,他們既為兒子的敬業精神而感動,也為兒子日漸消瘦的身體而擔憂。有時一些用戶因為工作忙或出差在外,不方便到營業廳交費,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給姜煒打電話。對于那些子女長年在外、行動不便的老人,姜煒總是主動上門為老人代收話費,代交水電費。對于那些家庭貧困的孤寡老人,姜煒經常替他們墊付話費,這樣,他每月的工資常常因此入不敷出。 2003年7月6日,姜煒在塔城地區醫院查修障礙時,得知塔城市三中初三6班的冷偉同學在生命垂危的時刻,還惦記著寬帶上網。“幫他實現這個愿望,不能讓他帶著遺憾離開。”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同事和領導,得到了大家的積極支持。姜煒立刻騎著三輪車把自己心愛的電腦拉到了冷偉的病房,不到30分鐘,他和他的同事們就在病床上為這位身患絕癥的病人開通了寬帶。姜煒一邊拉著冷偉顫弱無力的手慢慢地移動鼠標,一邊鼓勵他要堅強,要用意志和信念去抗擊病魔。此時的冷偉淚流滿面地用微弱的聲音說:“哥哥,你是一個好人,你對我的好,我只有來世報答了”。聽了這些話,姜偉心如刀絞,他雙手捂著臉,任由淚水從黝黑的指縫間滾落下來…… 冷偉走后,他的家人和同學,給塔城電信分公司寄來了一封情真意切、催人淚下的感謝信,他們感謝中國電信真誠的服務,贊揚中國電信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是一束明亮的火種 和姜煒接觸過的人都說,他性格厚道,對人特好,待人接物處處顯出一副與人為善的好脾性和好心腸。他的生活和情懷是一個立體式的多層次結構,他不光在八小時以內是個有口皆碑的優秀員工,在八小時以外也是一個令人擊節贊嘆的好人。他就像一束溫暖明亮的火苗,閃爍在日復一日的日常工作和看似瑣碎的生活小事上,以小見大,惠及他人。 78歲的唐清英老奶奶,常年以撿破爛為生,她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與姜煒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那是1997年冬天,天氣非常寒冷,正在街頭收拾廢舊物品的唐奶奶,遇見了主動與她攀談的姜煒。小伙子非常和氣,眼神中充滿了對她的同情和關心。從一開始,她就很信任這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就毫無戒心地跟他說了自己的情況。打那以后,這一老一少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姜煒隔三差五地來看老人,老人租住的窩棚很簡陋,滿地都是撿來的礦泉水瓶和紙殼子,可姜煒從不嫌棄,和她一起整理破爛,夠一車時就幫她拉著去賣。老人曾問他:你整天和我這樣的臟老太婆在一起,不怕別人議論嗎?姜煒聽后笑一笑,也不多說什么。在唐奶奶眼里,他是個細心的孩子,總會根據季節變化給老人送一些衣服、鞋襪。逢年過節,還給老人送大米、餃子、元宵和月餅。兩人的交往一直持續了7年,直到姜煒去世老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 姜煒的眼睛近視,高達500多度,可面對那些陷入困境的人,他卻比誰都看得清楚。幫助別人、關愛弱小的念頭就像在姜煒身體里生了根,如同他血管中流動的血液一樣自然和不留痕跡。塔城市二小五年級學生何楨,至今還不相信他的姜煒哥哥已經走了。幾年前,何楨的父母因煤氣中毒過世,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在哥哥和奶奶身上。姜煒知道這一情況后,就經常往何家跑。姜煒的心很細,他曾四處奔走幫助何楨的哥哥聯系工作,時常為何楨輔導作業、購買學習用品和衣物。這一幫也是三年。 殘疾姑娘謝紅是2003年冬天認識姜煒的。謝紅坐輪椅上班,天寒路滑出行很不方便,此情此景被姜煒看見后,惻隱之情油然而生。從此兩人形如“姐弟”,姜煒常常推送和推接謝紅上下班。這一推,就推了兩年。姜煒還常常給謝紅打電話,幫她排遣煩惱,鼓勵她振作精神。是姜煒給謝紅帶來了莫大的精神安慰和支持,使她再也不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歧視,也倍感世界的美好和人情的溫暖。她堅信姜煒這樣的好人就是當代的活雷鋒。 姜煒對于這些受助者,就像一束明亮的火苗,盡管他的力量很微弱,但他卻憑借自己的勇氣和恒心,照亮和溫暖了這些最普通、最需要幫助的老百姓。 姜煒對他人是慷慨的,對自己卻是吝嗇的。不要說買什么名牌了,就是他身上的衣服也是穿了多年,有時上面還打著補丁。為這事,父親姜元基沒少對兒子發火。有一年春節前,看到姜煒的棉衣袖子短得不成樣子,姜煒父親硬是逼著他上街買了件棉衣,可后來卻發現他只買了一件40元錢的處理棉衣。按理說姜煒的工資收入也有千把塊錢,可他不僅在存折上見不到幾個錢,竟連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抽的也是最便宜的雪蓮煙,他的錢用到哪去了?姜煒犧牲后,家里人在收拾遺物時發現了姜煒的存折,上面的余額只有6分錢,同時發現的還有一大沓匯款回執單,面額有60元、100元、200元的,收款地址分布在北京、江西、湖南的……根據姜煒留下的私人記錄,這些受到他資助的人,基本上都是貧困學生或殘疾人。家里人終于明白了姜煒“吝嗇”的真正原因。 姜煒做好事,不圖名不圖利,更不是為了得到回報和嘉獎。早在2003年,一位記者根據別人提供的新聞線索,找到長年受到姜煒幫助的殘疾姑娘謝紅,并準備采訪姜煒,卻被姜煒毅然而然地回絕了,還一再囑咐他們不要對別人說。仔細掂來,他更愿意默默地做善事、行義舉;他的一系列助人行為與他一貫秉持的愛心觀念一脈相承;他年紀不大,卻有著天空一樣的高遠情操、草原一樣的博大情懷和高山一般的堅強信念。他有限的生命向我們昭示著一種無限的精神和希望。 他是新時期的“雷鋒” 姜煒的家人說,姜煒是無私的,他資助了那么多外人,卻只給家里留下了一本6分錢的存折。姜煒的同事們說,姜煒是偉大的,他把滿腔的真情和愛心奉獻給了社會,他的助殘扶弱和癡心于公益事業的執著與奉獻精神,令人震撼,催人淚下。關注此事的媒體說,“新疆雷鋒”姜煒所幫助的人,都是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他多年生活簡樸卻毫不吝惜幫助貧苦人,多年如一日做好事不分大小、風雨無阻。 王江水,一個原在裕民縣磚瓦廠打工致殘的殘疾人,幾年前舉家來到塔城市謀生,一家人的生計全靠王江水在路邊修鞋獲得的微薄收入勉強維持。2001年,姜煒認識他后便很快融入到這家人的喜怒哀樂中。了解到王江水的致殘經過后,姜煒提出要幫王江水申請低保,因為有了這筆錢可以給王江水一家增加一項固定的生活來源,可以讓孩子們上學讀書。打定主意后,姜煒心急如焚,立刻回家幫王江水寫了反映材料,又陪著王江水來到裕民縣,找到有關部門。然而,一切并不順利,幾趟下來,王江水失去了信心,他對姜煒說算了,姜煒卻堅持不放棄,并向王江水一家人承諾他還要為此事繼續奔走。王江水的妻子裴自玲清楚地記得,姜煒說這話的時候是2005年春節前,想不到一個多月后,姜煒卻永遠離他們而去了。 翻開姜煒的日記,他寫道:“付出真實的愛和真心實意的幫助,我的心才會感到愉悅,”“幫助別人讓我感到快樂!要用自己的真誠、友善去對待別人。”在幫助別人,帶給他人無限希望的同時,姜煒的內心也在享受著極大的快樂。 姜煒精神如同不滅的火炬 一個雷鋒式的好青年,感動了一個城市;一個至純至美的心靈,感動了一方藍天厚土。2005年4月19日,新疆電信有限公司黨組向全區電信員工發出了《關于在全區電信系統開展向姜煒同志學習的決定》。4月22日,共青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年聯合會聯合發出“關于追授姜煒同志自治區‘雷鋒式的好青年’榮譽稱號的決定”,號召全區廣大團員青年、青年志愿者和少先隊員向姜煒學習;4月24日,塔城地區團委、青聯追授姜煒同志為“塔城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并被國家郵政總局列入紀念郵冊。4月2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率新疆各新聞媒體前往塔城共同參加了在新疆塔城地區人民廣場舉行的萬人大型現場直播《邊陲塔城 追尋姜煒》活動,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反響。 與此同時,新疆各大新聞媒體也對姜煒事跡先后進行了30余次專題報道,如《新疆日報》刊登在一版的《大氣如歌頌姜煒》、長篇連載的《好青年姜煒的故事》,《新疆經濟報》的《姜煒--感動塔城92萬人》,新疆電視臺和電臺的《姜煒連續報道》,在全區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學習姜煒同志的熱潮。 姜煒,一個響亮地名字,正在新疆天山南北廣為傳頌。 姜煒雖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