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感動中國 社會進步符號
發布時間:2009-02-09 11:32 來源:燕趙都市報 作者:燕農
央視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儀式打破常規,將年度特別獎授予了全體中國人。頒獎詞稱:“2008,中國經歷了太多悲愴和喜悅,在抗擊暴風雪、抗震救災、舉辦奧運會、神七航天員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國人用堅韌、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2月6日《中國青年報》)
《感動中國》從2002年面世以來,先后將特別獎授予了“三峽移民”、“中國女排”、“青藏鐵路建設者”、“中國工農紅軍”、“嫦娥團隊”。歷史和現實反復表明著,在整體突進的張力不足時,往往需要個體或者一個群體的表現來表征社會的某種精神;但歷史和現實更反復表明著,精英或者凸顯的群體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以此來看,《感動中國》特別獎從觀照一個個群體到觀照一個整體,從一個個群體被觀照到一個整體被無以替代的觀照,無疑是一種整體的躍升和進步。
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2006年度人物是“你”,即互聯網上內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創造者。《時代》周刊執行總編輯施騰格爾說:“如果你選擇了某個人(當選年度人物),你就必須評估此人是如何影響了百萬計的他人,但如果你選擇了百萬計的一個群體,就不必給出理由了。”所謂不必給出理由,是“我們只是感到沒有哪一個個人可以全面代表這一現象”。對于“經歷了太多悲愴和喜悅”的2008年來說,沒有人可以個人影響這份感動,也沒有一個個人可以全面代表這份“悲愴和喜悅”,而是全體國人親歷了曾經的“悲愴和喜悅”。所以,每一個親歷者都有權利享有“你”的敬重。
更重要的是,與虛擬的“你”不盡相同,同樣有些模糊的“全體中國人”并不是在一個虛擬的世界里享有這份敬重,而是通過在現實社會中親歷的悲愴與勇敢、喜悅與責任,來感動旁人與被旁人感動。抗擊暴風雪、抗震救災、舉辦奧運會,無不是一個眾志成城責任擔當的過程,其中飽含了人間大愛。或許只有精神的洋溢才能令人感動,但任何一種值得稱道的精神,都要首先發源于真情與責任的凝聚。所以,與其說是“全體中國人”感動了中國,莫若說是全體公民以公民精神感動了中國。
也許我們還可以執拗地認為,這不過是國人的公民精神感動了評委。但是感動是有前提的,即便是國人的公民精神感動了一部分人,首先應該確認的是在2008年的“太多悲愴和喜悅”中,公民精神開始發育、成長和洋溢,然后才有了感動。當整體的進步超越群體的努力而進入越來越多的審視視野,社會才會充滿活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全體中國人”這一稱謂,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