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孫茂芳-做好事要留名的“京城活雷鋒”
2006-03-03
 

xth02252.jpg

    孫茂芳被譽為“京城活雷鋒”。但孫茂芳在日記里寫過:“我們現在要走的路,雷鋒沒有走過。”的確,在毛澤東為雷鋒題詞40年后,這個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活雷鋒”孫茂芳與40年前的雷鋒比,雖然同有著作為共產黨人的驕傲和“為人民服務”的目標,他們在很多地方已經完全不同。

孫茂芳做好事要留名

    孫茂芳非常喜歡接受記者采訪。采訪那天,我發現孫茂芳幾乎能叫出每一個到場記者的名字,孫茂芳高興地跟他們招呼。“這個是XXX,有段時間每天跟著我,一直跟了一個月,在一個殘疾人家里,自己拿出了100元錢。”孫茂芳指著一個采訪時間最長的記者說。

    而幾乎每一個記者都有過采訪孫茂芳一天半天的經歷。此前,一些報社、電臺、電視臺請他拍專題片、參加座談會或者采訪他的事跡時,孫茂芳都要提前做好準備,介紹自己的學雷鋒事跡,宣講學雷鋒的意義。

    40年前,雷鋒曾經在雨中沖他幫助過的老大娘喊:“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人們都知道:雷鋒做好事不留名。而40年后,被譽為“京城活雷鋒”的孫茂芳做完好事要留名。

    他樂于接受媒體的采訪,看到登有自己事跡的報紙和書籍會高興地合不籠嘴,一遍又一遍地拿在手里翻看;他會配合記者在鏡頭前咧開嘴笑;他總是在兜里揣上寫有自己名字、電話的學雷鋒聯系卡;他掛著綬帶,到街頭、社區、車站做好事;他在電視上講學雷鋒故事;他每年在中小學生中培養1000名學雷鋒骨干,每年發出1000張學雷鋒聯系卡;到目前他已做過報告超過1000場。

    孫茂芳說:“我就要理直氣壯地講,我要把火點到人最多的地方去。我要為雷鋒精神作廣告。”

    今年的大年初一,孫茂芳又斜掛上顯眼的“為人民服務”的大紅稠帶,在胸口戴上六枚勛章,在地壇廟會一字排開20塊《雷鋒精神放光芒》的展板和近百幅圖片,向過往游人進行“拜年宣講”。

    孫茂芳將自己做過的好事通過媒體向更多的人娓娓到來,孫茂芳抓緊一切機會吸引人們的目光,讓人們看到將雷鋒精神正在自己和更多人身上得到發揚。孫茂芳說:“有人說我這是在宣揚自己,動機不純。不是,我在為雷鋒做廣告。我在宣揚黨,宣揚正氣,宣揚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實孫茂芳也曾立志要象雷鋒一樣當“無名英雄”。1964年一入伍,孫茂芳就抱定了做“無名英雄”的念頭,天不亮就起床打掃衛生,為戰友洗衣服,為駐地百姓挑水……做這些好事的時候孫茂芳從不留名。

    “現在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遷,許多廠家不惜重金做商品廣告,各行各業也鼓勵在競爭中成名成家,只只要能為凈化社會環境出一份力,只要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我為什么不能用自身形象為雷鋒精神做廣告?我為雷鋒精神做廣告,就是為黨做廣告。出于這種想法,我才打著旗子、亮著名字、掛著牌子去做好事,大大方方接受記者采訪為黨的事業樹碑,為解放軍揚名,為新風正氣吶喊,有什么不好?我心里很坦然。”孫茂芳說。

    于是,通過媒體的宣傳,更多的人知道了孫茂芳,通過發放學雷鋒卡,更多的人加入了孫茂芳的學雷鋒網。“現在我去菜市場買菜,都會有人說,這是孫茂芳!叫我孫茂芳我就好象聽到了共產黨。”孫茂芳說。

xth02253.jpg

學雷鋒要越學越幸福

    孫茂芳的晚飯常有“四豆一湯”,就是土豆、黃豆、蠶豆、花生豆,一碗白菜湯,這是孫茂芳最喜歡的“美味佳肴”;孫茂芳每天晚飯都會喝二兩小酒;孫茂芳家里有彩電有電腦;每到周末的時候,孫茂芳還要把家里的胡琴拿出來擦拭干凈,拉上幾曲家鄉小調。

    孫茂芳家的客廳墻上掛著一排書法鏡框。一幅山水畫,畫的是家鄉的象山。孫茂芳穿軍大衣的小照片貼在山腳下,象征著他從象山的小山村里走出來,永遠不忘大山。孫茂芳還為這幅畫配了首七言詩:“春孫二旬出西山,夏茂濰縣練文武,秋芳燕京創新業,冬葉豪氣江南還。”詩中既包含了自己的歷史,又容入了夫妻倆的名字。山水畫旁就是夫妻倆年輕時的合影。

    一個從寧波老家托運到北京的舊酒柜,里面擺著幾瓶老白干和人參酒。上面擺著上海牌木殼大錄音機,喇叭處貼著四條透明膠布。幾十盒越劇、滬劇磁帶碼放得整整齊齊。錄音機兩邊,是妻子做的花籃。窗臺上和墻角是孫茂芳做的花架,擺著繡球、君子蘭、仙人掌、竹葉萬年青。

    孫茂芳還有兩件傳家寶。一件是老將軍楊成武題書的“奉獻”,一件是北京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旭書寫的“赤心真情”。孫茂芳對女兒、兒子說:“爸爸沒錢,值錢的就這兩幅字,傳給你們一人一件,世世代代傳下去。”

    孫茂芳說:“學雷鋒要越學越幸福,如果做好事做得自己吃不飽穿不暖天天蓋著草席睡覺,誰還會學雷鋒?”身邊的人笑稱孫茂芳這種精神充實物質豐富的作風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

    “我一個月工資2000多元,每個月拿出三五百元錢建立“家庭助困基金 ”,把錢分寄給最困難的人,我的生活并不會受到很大影響,我每天晚飯還照樣三碟小菜一杯酒。可困難家庭有了這些錢,用來買糧食、交學費,就像雪中送炭。”孫茂芳說。

xth02254.jpg

幫青少年重建美德

    孫茂芳舉起右手,敬了一個少先隊隊禮。“多美的隊禮啊,現在居然有小學生不會敬隊禮。”孫茂芳言語中無不露出遺憾。幾十年前孫茂芳從天安門路過時,幾個胸前佩帶紅領巾的小學生正在攙扶一位老人過馬路,這幅畫面直到今天還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現在系紅領巾的小學生越來越少了。”孫茂芳說。

    孫茂芳對小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孫茂芳讓為奶奶洗過腳的小朋友舉起手來,令孫茂芳痛心的是,幾十位同學中只有三位舉起了手,后來,孫茂芳又對這三位同學進行了家訪,而他們的奶奶無一例外地說自己的孫子(女)沒有為自己洗過腳。

    孫茂芳的另一次調查結果也顯示:知道戰斗英雄麥賢德的0%,吃過麥當勞的100%;知道少年英雄劉文學的0%,知道歌星劉德華的98%;把歌星影星當成心中偶像的50%,把英模當成心中偶像的7%;為老人端屎尿的3%,為大人盛飯、洗碗的4%,主動擦桌子、掃地的5%,……

    孫茂芳憂心重重。

    這些美德都哪里去了,難道時代越發展,美德反而要退化以至消失到嗎?孫茂芳下定決心幫助青少年重建美德。

    孫茂芳把家里的一間屋子布置成家庭學雷鋒輔導站,為駐地128中學、55中學、九條小學、育芳小學等10多個學校的學生,進行德育輔導。帶著學生們看錄像、看圖片、看資料、看實物;走訪住院的一名老紅軍,聽講優良傳統;到一戶孤寡老人家做好事。2000多名學生從他的家庭輔導站受到教育。

    孫茂芳在東城區圖書館給青少年講英模故事。每個星期天上午10點,他利用學校組織學生到圖書館看書的時間,他給青少年講一個英模故事,到目前已講了100多個。

    孫茂芳還到東城區檔案館為青少年講課,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道德、品德、美德”教育。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從未間斷過。一次,他高燒不退,仍堅持騎車去講課,結果回來的途中暈倒在馬路上,學生將他送到醫院急診室。

    北京廣播電臺開辟孫茂芳學雷鋒百集故事專欄,從2001年到2002年,每天播講一個故事。后來又進行了重播,在社會上引起很好的效果。

    受到過孫茂芳教育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反映,大多數孩子的基本道德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平日不注意禮貌的,知道講文明用語了;平日嬌生慣養的,知道主動做家務了;平日不懂得關心他人的,知道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了。

xth02255.jpg

學雷鋒要與時俱進

    孫茂芳不斷探索著學雷鋒的新形式。

    建立“學雷鋒聯絡網”。他家的電腦里儲存著200多個學雷鋒志愿者的名字、特長和聯系電話。他們中有醫護人員、理發員、售貨員,有電工、木工、瓦工、修理工,有博士、碩士、戰士、學生等。一旦接到求助信息,他就迅速調遣網絡中的各路志愿者,用最快的速度滿足求助人的需要。這個網絡不僅覆蓋著東城區及周邊的弱勢群體,還聯通了世界。

    學雷鋒網如滾雪球,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去年,解放軍后勤指揮學院60名來自全軍后勤系統的基層政工干部,聽了孫茂芳報告,主動加入聯絡網;北京青年黨員培訓班的40名新黨員,也加入到了這一活動中。

    孫茂芳還不斷開辟學雷鋒的新天地。2002年12月初,在北京朝陽區成壽寺,一所叫“步步先”的民辦中醫院開業亮相。與眾不同的是,醫院聘請“京城活雷鋒”孫茂芳為名譽院長,門口赫然掛上了“孫茂芳學雷鋒基地”的金色銅匾,打出平價醫院的招牌。

    開業3個月來,該院兩次組織高級教授為貧民患者義診;為3名疑難病患者免費上門服務;對老紅軍、英模功臣、傷殘軍人實行費用減免。

    孫茂芳61歲了,頭發已經微白。如前面所言,我們現在要走的路,雷鋒沒有走過,但孫茂芳還說:“雷鋒精神是永存的,雷鋒精神沒有過時。”如今,孫茂芳照顧17年的王炎老人安詳地去世了,盲人丁翠平如愿以償地摸到了盧溝橋的獅子。孫茂芳說:“但愿時光倒流,我再干它40年!”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