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赫章縣、云南省鎮雄縣農村貧困紀實
從貴州省赫章縣城出發,經過4個小時的顛簸,《中國農村貧困與發展捐助工程》的志愿者來到河鎮——赫章縣的貧困鄉之一。
河鎮彝族苗族鄉位于赫章縣西北部,距縣城81公里,毗鄰云南省彝良、鎮雄兩縣。古代屬具有輝煌歷史的夜郎古國管轄,如今歸屬貴州省赫章縣行政區域。這里平均海拔2200米,年平均氣溫11℃,年降雨量923毫米,無霜期210天。境內山高坡陡,峰巒重疊,溝壑縱橫,土地破碎,倒春寒、冰雹、洪澇、冷雨低溫等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條件差,是國務院2001年劃定的國家級一類貧困鄉。
由于受歷史、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 “疾癥”。基礎薄弱,交通閉塞,經濟發展緩慢,文化落后,農村勞動力素質低等問題非常突出,是全縣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鄉。
鄉政府所在地是一個百十戶人家的小鎮,一條土路穿鎮而過,灰色磚石房屋沿街錯落,一條小河與土路交叉,從鄉政府門前流過。這是志愿者們有生以來看到的最簡陋的鄉政府:一棟六七十年代的青灰色小樓的三層,一間不到100平的筒屋,三縱四橫十幾套簡單而充滿滄桑感的長條桌椅,二十幾個人在里邊辦公卻大有空曠的感覺,因為,除卻這些桌椅和趴在角落里的幾張暗紅色破舊沙發,幾乎再無家具。如果不是靠窗桌上一臺社會捐助的臺式電腦,我們幾乎忘記今夕何年,時間似乎回到了遙遠的六、七十年代……
這是鄉政府
畢節試驗區的發祥地,全村有5個村民組208戶824口人,其中:苗族198戶,777口人,彝族10戶,47口人。
從鄉政府到海雀村約15公里,短短的15公里,驅車用了兩個多小時。道路泥濘、起伏、回環,偶爾還有漲高的河水攔在當道,盡管北京吉普車高力大,卻仍有幾次陷入困境進退兩難。偶爾遇到對面來車,更是要大費周折。
到海雀時志愿者已經是疲憊不堪,但大家仍迅速分組開始了入戶調研。
對海雀的貧窮、落后在來之前雖已有所耳聞和想象,但眼前的場景仍然觸目驚心。面對著超乎想象的貧困,有人幾乎失語,有人熱淚盈眶……。
這里我們選取其中幾個典型的海雀貧困農戶做詳細描述:
朱文松:男,31歲,苗族,已婚,生兩個男孩(分別5歲、8歲),弟兄六人中行六,父親74歲、母親75歲,由朱文松贍養。朱文松與妻子兒子住大間屋子,人畜混處,屋內除了一張床、一個破舊碗柜外,沒有其他家具。父母住在旁邊的小房子,屋內只有一張木板搭起的睡鋪。房子均為黃土砌墻的茅草房,且屋頂都有大面積塌漏。家里通電,但只有一盞15瓦的電燈,沒有家用電器,電費每度0.76元,每月電費約4.5元。家里有5畝地,種植玉米、土豆、蕎麥,所產作為口糧和家畜家禽飼料,沒有富余出售。養黃牛兩頭,其中成年母牛役用,小公牛準備養大出售,兩頭牛目前市值1500元。養豬2頭,一頭母豬,一頭仔豬,母豬生仔豬用于出售,仔豬自己食用,這是一年食用油、臘肉的主要來源。養雞15只,主要為母雞,賣蛋購買日用。妻子是朱文松的近親,來自云南。8歲男孩在讀書,書費學費約80元/年。父母已不能勞動,且患有風濕病,但因無錢從沒有買過藥吃。家里也沒有人因病去縣城看醫生,甚至至今無人去過縣城。除身份證照外,家中沒有任何照片。家里沒有貸過款,一是無人擔保,二是怕還不上(所以即使信用社建議其貸款,仍不肯貸)……朱文松代表著海雀最貧困的家庭。
朱文富:男,40歲,23歲結婚,苗族,生一男一女,男孩11歲、女孩13歲,家中還有妻子、父親。父親今年80歲,“沒有”生過病,也沒有去鄉、縣看過病。夫妻倆都沒有讀過書。家中三間茅房,其中一間為畜用。家中10畝地,種植玉米、土豆、蕎麥等,所產用于口糧和家畜飼料,沒有轉化為商品進行銷售。家中養一匹馬、六頭豬、七只羊、八只雞,馬用于耕地,母豬用于繁殖小豬,小豬用于出售,雞生蛋賣錢購買生活日用品。家中沒有人去過縣城。沒有電器(除了收音機)。今年貸款1500元,用于翻修屋頂(把茅草屋頂換為水泥瓦屋頂耗資2000元),到期賣豬、賣羊來償還貸款。小孩都在讀書,因初中很遠且需住校,費用(除伙食費)200元/年,所以,已決定孩子不再上初中,而是在家養豬、養牛,卻無力買牛進行擴大再生產…… 朱文富是海雀村中中等人家的狀態。
朱文富一家
朱光林:男,28歲,小學代課教師,月薪120元,初二上學期肄業參軍,現為村里最高學歷者。學生113人,從1年級到四年級,全部由朱老師和另一個教師授課,而教室只有兩間,只能是兩個年級用一間,往往一條凳上擠坐著三個孩子,一個年級的孩子上課另一年級就安排自習。學校里沒有閱覽室,也沒有課外書,甚至學生也沒有自己購買過課外書。學校最值錢的教學設施是一臺社會捐助的電視。讀完四年級的孩子,只有30---40%繼續就讀,而最近的學校在15公里外的河鎮。朱老師家里經濟條件在海雀居中,當被問及是否考慮過外出打工或者自己全力搞養殖,靦腆的朱老師眼里掠過一絲憂慮、傷感,他說,不想也不會去打工,可以養牛,但絕不能影響教學,在沒有更好的教師來替代他之前,他不會舍棄孩子們,孩子們不能不讀書……
海雀村只有一戶人家買了電視,而且是用外出打工匯回的錢購買。朱文松與朱文富家的情況并無視覺上的差別,盡管村長介紹說兩家分屬中等和中等以下。而所謂的最富裕人家也只是房子上蓋的是瓦不是茅草,口糧稍多一些。
以則河村是一個有60多戶苗族農戶聚居的村子。
李文賢,男,38歲,苗族。全家四口人,大女兒今年15歲,從來沒有上過學,小兒子11歲,上小學3年級。自己種麻,然后用麻紡衣服。家里只有四、五畝地,種的是玉米、洋芋,因為今年大旱減收,有2、3個月口糧不夠吃。家里養了兩頭豬。住的是黃土墻的茅草房。人畜同住,人住屋里搭的二層閣樓上,鋪的是松榛,上面僅有一雙被子。因家里沒地方住,大女兒到親屬家寄宿。平時家里只能以洋芋為主食。
李文賢
床鋪
王美音,女,45歲,苗族。她家5口人,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還有大女兒的孩子。愛人因病幾年前去世了。住的是茅草房,因屋子小,她、大女兒、外孫子、小女兒住在屋里,兒子只能住到在廁所上面用編織袋搭的二層閣樓里。兒子15歲,沒讀完小學就輟學在家務農。小女兒12歲了,剛上一年級。因人多地少,糧食只夠吃半年的,平時以洋芋、蕎麥為主食,其余的糧食只能靠救濟了。家里養了一頭豬,等過年賣了給孩子交學費和買日用品,每月電費3元錢。
朱老太
舍虎村是一個有60多戶苗族農戶聚居的村子。
羅全柱,男,60,漢族。自己獨身生活。無兒無女,前幾年因得了十二指腸炎,沒錢治病,媳婦也離家出走了。住的是搖搖欲墜的泥土房,房子有兩面墻壁用木桿支撐著。家里使不起點。種洋芋一年能產3000多斤,收入600多元錢。玉米能產200斤留著自己吃。除了吃白菜沒有任何菜。屋子空空蕩蕩的沒有任何值錢的物品。因無錢買煤,只能四處揀柴燒。
搖搖欲墜的房子
云南省鎮雄縣中屯鄉位於鎮雄縣城南部,全鄉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多矮山河谷、盆地和緩坡地,高原溫帶氣候,中屯鄉面積74平方公里,轄7個村190個村民小組,人口62428人,人均耕地0.4畝。
中屯鄉中屯村鄧印賢,女,86歲,漢族。有一個兒子,但因礦難不幸去世,兒媳改嫁,留下兩個孫子和她一起生活。全家僅有7分地。住的是荊條泥土房,由于泥土剝落了,陽光從外面透過墻壁直接照進屋里。家里雖然沒什么值錢的東西,但擺放的很規整屋子也很干凈。老人因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今年又遇到大旱玉米顆粒無收,現在只能靠鄉親們救濟生活。大孫子朱大富14歲,屋里的墻上貼滿了他的獎狀,是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今年在河峽小學畢業后就輟學到外面打工了。小孫子朱大平12歲,在小學讀書,現在老人僅靠養幾只雞賣雞蛋供小孫子上學。
輟學的孩子的獎狀
赫章縣、鎮雄縣都是的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盡管它們擁有豐富的資源,但由于過去基礎條件差、資本積累低、投資環境不暢、產業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因素,導致豐富的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且土地瘦薄,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產方式原始,基礎設施薄弱,工業生產粗放,教育、衛生落后,人口素質低下。
這些貧困農戶絕大部分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糧食生產水平極低,人均占有糧食不足450斤,除去種子和飼料,所剩糧食只夠吃8個月,有4個月要靠地方政府供應或靠親戚朋友周濟,經濟收入極少,人均年收入包括食物折款加現金不足600元,全家固定資產不到200元。解決油鹽醬醋茶等日用必需品都十分困難;居住條件極差,多數貧困戶居住的房屋為土墻茅草屋,面積狹窄,光線暗淡,破爛不堪,有的甚至無土墻,用荊條或農作物秸稈作墻壁或屋頂,夏不能渡雨,冬不能避寒,家徒四壁;衛生條件極差。在苗、彝族聚居的地區,往往是人畜同屋,室內室外污水橫溢,蚊蠅亂飛,易患疾病,患病后又無錢醫治,多數是順其自然;交通閉塞,運送生產生活物品基本上靠人背馬馱,勞動強度非常大,效率很低。當地學生輟學率高,一般讀到小學四年級就輟學在家務農或出去打工了,能上初中的很少。
這就是中國西部廣大農村的真實寫照,我們同樣是炎黃子孫,同在一顆大樹下,卻過著天壤之別的生活,我們是否應該為他們做點什么呢?
希望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都來關注我們貧困農村、關注我們的工程吧。
13了才上一年級
吃的是土豆
還能住么
家
交通基本靠走
運輸靠人背馬馱
唯一的菜是豆角
衣衫襤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