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官、成了“名人”的徐兆華還是居民們身邊的“好片警”。陳 詠 攝
徐兆華在工作中
這是2009年2月4日,一位在揚州惠民醫院住院的老人許銘榮寫在病歷紙上的遺囑,遺囑中這樣寫道:"我的唯一繼承人是十多年來撫(贍)養關心照顧我的干兒子徐兆華,本人現住友誼新村30幢401室的小套房29.15(平方米)為干兒夫婦共有,其他人無權干涉。"
另一份遺囑上寫道:"存款23000元,零錢300元"由"干兒徐兆華"收。
這兩份遺囑許銘榮老人并沒有交給繼承人徐兆華,而是委托主治醫生許建華代為轉交。
揚州惠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許建華:老許當時擔心徐警官不肯接受,才委托我說等他走后才讓我轉交。其實他臨走前,一直等著徐警官趕來,見到徐警官后,眼里流著熱淚然后才閉上眼的。
老人遺囑中提到的徐兆華,是江蘇省揚州市友誼社區的一位普通民警。其實,徐兆華和許銘榮老人并沒有任何血緣關系,老人之所以要將全部遺產交于徐兆華,是因為他們之間有著一段13年的情緣。
1985年,當時只有22歲的徐兆華走進了公安系統。因徐兆華說話謙和,辦事認真,為人忠厚,1996年,上級把他調派到友誼社區做了一名社區民警。徐兆華心里清楚,片警的責任除了維護轄區內的治安之外,更多地還要解決群眾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瑣事和難題。在不斷的走訪中,在一次次為居民解決困難的過程中,他認識了許銘榮,也第一次走近了這位老人。
徐兆華:他每天就用那個蠶豆、黃豆(做菜),中午也是吃這個菜,晚上也吃這個菜,我問他為什么這樣做,/ 他就跟我講了,我靠低保生活,沒有錢。
徐兆華回來后,老人家無助的眼神始終在他眼前晃動。許銘榮老人一生沒有婚娶,生活的拮據,讓他變得性格孤僻,平日里不愛和鄰里交往。
徐兆華的警務室就設在社區門口,打那以后徐兆華總要抽空去老人家里看一看,還用自己的收入幫老人家購置了生活用品。徐兆華的出現讓老人家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也讓這個昏暗臟亂的家變得越來越干凈條理。每逢過節是徐兆華最忙碌的時候,從柴米油鹽,到洗衣做飯,在外人的眼里徐兆華就是老人家的兒子。
社區大媽:有時候半夜打電話,老爺子有病了,他也去,刮風下雨,什么時候電話什么時候到,把這個老人當成自己的父親。
2004年的正月初五一大早,剛剛值完班的徐兆華正準備陪妻子和女兒去岳父家拜年,突然110指揮中心打來電話,說姓許的一位老人病重,要找徐兆華。
徐兆華:我二話沒說就趕到了他家,看見我來了以后,眼淚直流,在哭,哭著對我說,我要死了,我要死了,你趕快救救我吧。他說我疼得難受,你的號碼記不住,我這樣打110方便一些。
徐兆華把老人家送到了醫院。一連5天,他都守護在病床邊照顧著老許,直到他康復。從這以后,老許的家里就多了一塊黑板,上面寫上了徐兆華的聯系電話。
13年的點點滴滴,13年的真情照顧,讓孤獨了一輩子的許銘榮感到了人間的真情,他經常對人說"徐警官是我的干兒子"。
2009年春節過后,許銘榮老人去世了。徐兆華在老人的墓碑上刻上了自己作為"干兒子"的名字,對于這位老人來說,生前的真情,逝后的尊嚴,都化在了這充滿濃濃愛意的字列行間……
按照許銘榮老人生前的遺愿,徐兆華收下了他的遺贈,送走老人的第二天,徐兆華就把遺產捐贈給了社區并設立了幫扶資金。
徐兆華:我們社區困難的群眾比較多,/ 我把他的這些錢和物捐贈給社區,讓社區再來關心、幫助這些困難群眾和困難群體,這樣把他的錢用得更加有意義。
作為工作在最基層的民警,徐兆華每天面對的都是老百姓反映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調解鄰里糾紛到開鎖配鑰匙、修水管,盡管很多并不是他份內的事,可在社區居民的眼里"有事找兆華"他們最放心。徐兆華的小靈通已經用了近十年,盡管磨得已經變了色,但87169197這個號碼始終沒有換過,因為徐兆華知道,這個號碼已經保存在了居民們的心里……
居民:大家都相信他,/ 把他當成自個兒的子女,包括我在內。有時候尋思不通了,兆華啊,嘮兩句,心里好像就舒服多了,把他當成親人了。
社區的居民把徐兆華當成了親人,而徐兆華也把社區當成了自己的家,不管家里的兄弟姐妹誰有困難,他絕不會袖手旁觀。1998年,曾因搶劫入獄的曾建民,刑滿后本想找一份工作重新開始。可無論他怎樣向用人單位表白,都沒人相信他。絕望的小曾后來因自殺未遂被送回了友誼社區,交給了徐兆華。很長一段時間里,徐兆華每天陪伴著他。正是與徐兆華的這次相遇,使小曾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僅重新走上了正道,還在徐兆華的幫助下爭取到了就業啟動資金,做起了玩具和舊貨生意。如今,小曾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揚州友誼社區 居民 曾建民:我剛開始時就喊他徐警官,后來叫徐大哥。最后,年齡比我大嘛,就喊徐叔叔,然后兩個人在一塊時間長了,對我特別好,就像家里面爸爸一樣,然后就喊了一聲爸爸。
把徐兆華稱做爸爸的還有夏露,從12歲到20歲,8年的關心照顧,讓失去親生父母的夏露找到了家一樣的親情。在今年徐兆華為夏露操辦的生日宴會上,20歲的姑娘許的心愿就是認徐兆華做"干爸爸"。
徐兆華:我們社區民警整天和這些群眾打交道,和群眾接觸多了,你把群眾當成自己人,看作家里人,他們也不會把你當成外人的。
徐兆華在友誼社區從警13年,默默幫助社區困難群眾到底有多少戶、多少人已經數不清了,可他從不對人說起。后來還是從越來越多的群眾贊揚聲中,人們漸漸知道了徐兆華所做的事情。其實,徐兆華要做的事全都記在他的記事本上,因為本子里記滿了群眾一個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十幾年來,記錄本就有近10本。
每日的奔忙,徐兆華很少能夠顧及到家。一旦有時間,他總會為愛人和孩子做上一頓美餐,他常說,自己最對不住的就是女兒徐陽,大學畢業后,至今她的工作仍然沒有著落。
有人說歲月試金,滄桑言愛。徐兆華13年如一日,情系社區,愛灑群眾,他在社區百姓心中譜寫了一首真情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