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便在大街上轉一圈,各種門面的美容院俯拾皆是,就連一些購物中心里也開起了美容SPA。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健康與生活品質意識的提升,曾經被“白領階層”獨享的美容消費,現已被為數眾多的愛美女士所接受。
美容的確能改變我們的肌膚,使我們看起來更加美麗。然而,美容市場價格到底有多大水分?近日,記者走訪了有關部門和部分業內人士,并暗訪了一些美容院。
在西安市東二環的雅詩美容院里,一位從事個體行業、經常來做皮膚護理的賀女士告訴記者:“當別人說我看起來只有30歲時(實際年齡45歲),我的心里別提有多樂!自己也覺得越活越年輕,越活越有意思。只要能留住青春,花點錢也值得!”
在接受美容服務者中,抱有賀女士這種態度的人為數不少,也許正因為如此,美容行業才這般“紅火”。
美容雖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其價格不低也是不爭的事實。走訪了眾多美容院后,記者發現其價格差異很大。拿面部護理來說,做一次簡單的基礎保養,價格在50—150元之間;如果做水晶高蛋白回春抗皺保養就得150—200元左右。這樣的價格的確讓一些愛美的女士望而卻步。
唐小姐在美容院護膚已近10年了。提起對美容院的看法,唐小姐用了“愛恨交織”四個字。愛的是美容院確實是一個能徹底放松身心的好地方,恨就恨在每當支付相關美容費用時,老板“一刀宰下去”,管你是老客新人,硬是連眼睛也不會眨一下。每月光做美容就得花去工資的2/5。據記者了解,與唐小姐有著同樣心態的人有不少,明知自已被“狠宰”,可美容院對她們來說就是有一種魔法般的吸引力。即使沒有達到根本改善容顏的目的,但對美容院卻還會抱有一定的期望和幻想。
那么,美容的價格到底有沒有一個上限呢?陜西省美容美發協會會員部的工作人員金先生告訴記者:“對于美容的價格,也有消費者進行投訴的,認為商家對她們進行欺詐。我們也很想對此進行規范,但因為每家美容院所用的產品質量和產地不同,所以很難搞一刀切來限定具體價格。現在是市場經濟,價格要由市場來決定,只要消費者能認可并接受就行。”
記者在暗訪中發現,所有的美容院都會用廉價的護理費吸引你走進美容院接受包月服務,目的卻是向你推銷昂貴的美容產品。推銷的方式也不一樣。少數正規的是根據消費者的皮膚狀況來推薦,如果不買也不會降低服務質量。但在大部分美容院里卻找不到市場上熟悉的品牌,每個美容院賣的產品都不一樣,都聲稱自己的美容產品是“國內知名品牌”。由于產品價格不透明,進入美容院消費往往有一種被牽著鼻子走的感覺。據業內人士稱,美容院通常拿某個產品的專有性而向顧客極力推薦,這無形中增加了神秘感和珍貴性。因為無從比較,所以即使產品生產廠商有零售價目表,她們也不會拿出來給顧客看。美容院通常在廠商所定的價格上,根據當地消費水平再上浮一定幅度,然后再打折給消費者,這樣既滿足了消費者好貪小便宜的心理,同時還賣了個人情。
為什么美容產品的價格有這么大的彈性?一位多年經營美容美發用品不愿透露姓名的董事長給記者介紹,自從有了美容院后,中國化妝品銷售就分為“日化線”和“專業線”兩種。日化線主要走大眾零售市場,以進入百貨公司、超市、商場為主,靠大眾媒體的廣告、柜臺促銷活動等推動銷售,一些好的產品都有一定知名度;“專業線”產品則主要由生產廠家通過代理商,將產品直接售給美容院。
美容院是售賣專業美容產品的場所,產品從生產廠商到達消費者手里,要經過這樣的通道:生產廠商—代理商—美容院—顧客。每一個環節都要賺取一定的利潤。由于價格不透明,消費者拿到產品時價格往往漲了幾倍。行業內通常的做法是,廠家以三成左右的價格供貨,美容院轉手以幾倍的價格售出,利潤相當可觀。
在西安市尚德路專門經營美容美發用品的批發商店里,大多數商店一般產品都不零售給個人。一位營業員告訴記者:“美容院是我們的大客戶,要是零賣給個人,美容院就沒法賺錢了。”她還透露說,賣給美容院200元錢的產品,美容院的標價幾乎都在1000元以上。
現如今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標準來衡量各家美容院的品質高下,消費者要想少挨宰或不挨宰,只能靠多看、多聽、多感覺了。
中國的美容業是個自行發展的行業,還沒有納入國家統一管理的范疇,且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一管理機構。而除經營者充分“利用”了消費者自身對美容的需要及從眾心理以外,美容業行規不健全、從業人員素質較低、行業間不正常競爭、價格體系不透明、哄抬價格……都讓經營者有很多空子可鉆。
據悉,從2005年1月1日起,國家商務部出臺的美容美發行業首個規范性文件—《美容美發業管理暫行辦法》即將實施。該《辦法》將要求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時要說明服務價格,對在服務過程中銷售的美容美發產品應明碼標價,所使用的產品應向消費者展示,讓消費者自選使用,并向消費者出具相應的消費憑證或者服務單據,各級商務主管部門也將及時對違規經營者給予警告、公開曝光以及依法進行行政處罰……相信這一系列措施都將促進美容美發行業的規范化和專業化,并同時很好地遏制美容業的暴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