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我國歷史時期森林破壞與經濟的損失
2006-03-20

在元古時代,青藏高原尚未隆起,中國大陸與印度大陸之間隔著特提斯海,我國西部與東部、北方與南方一樣,都有著近乎同樣的濕潤氣候。在新生代,由于喜馬拉雅運動使青藏高原隆起,阻擋了印度洋潮濕的空氣進入中國西部和北方。而青藏高原的隆起至今仍在繼續,使中國西部和北部干旱化程度加快。大約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森林逐漸減少,陸地給季風補充的水汽也隨之減少,這是西北、乃至華北干旱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的隆起非人力所能控制,氣候干旱化導致森林退化也屬自然環境變遷之列。然而,森林的過度砍伐和加速衰減則主要是人類活動的結果,這是人可以有所作為而未所為之事。如果我們能對森林減少帶來的生態惡化及經濟損失有足夠認識和估計,便有可能下定決心拿出更大力量去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因為,知道森林減少之害也就知道了造林之利,不過要準確估計森林減少量與經濟損失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只能做些粗略的估計。計量一個地區的干濕程度,通常用干燥度來表示。一般來說,干燥度<1.0為濕潤、1.01.49為半濕潤、1.53.49為半干旱、≥3.5為干旱。依此計算我國大陸有5個干旱及半干旱區,即蒙甘區、北疆區、南疆區、柴達木區和藏北區,其面積占國土面積50%。干旱及半干旱區并非不降水,然而隨著氣候的日趨干旱化,一些湖泊因蒸發量大于降水補給,隨著時間的推移湖水逐漸減少、干涸;缺少植被保護和涵養,土壤介質水及淺層地下潛水也因蒸發而減少,自然景觀和土地日趨沙漠化;隨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減少,空氣濕度降低、干燥度升高,植被逐漸稀疏并向荒漠植被演化。

舊石器時代的晚期,人類具有比較高明的狩獵技術(稱為漁獵時代),那時如對野獸實行火攻,必將波及森林;到了新石器時代后期,人類發明農業、制陶、建筑等技術,又不得不以破壞森林為代價發展農耕、建筑家園。我們如能估計新石器時代的森林面積,與現在的森林面積做比較,便能知道五千年文明史一共減少了多少森林。要估計新石器時代森林面積有很大的困難,考古發現的孢粉資料只能告訴我們,在發掘地點曾生長過什么植物,或者根據現代各地的溫度和降雨量等條件適合林草生長的地方,都被認為在古代有森林草原分布,但古今氣候可能有較大變化,現在某地不宜造林,而在古代卻可能有林木生長。

歷史地理學估計過去森林分布的方法是這樣的:林業部門規劃的林業用地假設在古代都有森林分布,它包括了現代的林地及宜林荒地;假設現代的宜農耕地在古代均為森林,可按現在耕地面積匡算古代林地;現在的城鄉建筑用地,包括城市、村落、房屋和道路,在古代都為森林草場占有。依此三項合計,估計在新石器時代后期,我國有各種林地450多萬平方千米,相當于現在國土面積的43%,這可看作是對我國古代森林面積的粗略估計。此數可能有偏高一面,因為現在的耕地和建筑用地,有一部分在古代是草原;但也有偏低的一面,古代華北和西北比現在濕潤,現在林業部門認為不宜林的一些荒山荒地,在古代可能也有森林分布。

1988年全國森林調查顯示,我國現有森林面積為124.6萬平方千米,與古代森林面積比較,大約減少了289.3萬平方千米。不過森林減少中有一部分是為了民族生存發展、創造華夏文明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不能一概視之為人為破壞;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的祖先能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森林保護政策,將有近143萬平方千米宜林荒山荒地上的森林有可能保存下來。為了合理地估計森林減少帶來的經濟損失,不妨以143萬平千米尚可保存而不幸損失的森林為準。

森林破壞能夠帶來哪些方面的生態環境問題,目前已有一些認識,如森林破壞引起水源減少、土地荒漠化、表土流失、水庫淤積、水旱災害加劇等。然而,如何估計其經濟損失的大小,目前尚有許多不確定性,以我國現實情況為準,143萬平方千米森林的經濟損失粗略估價如下:

水資源損失:森林減少導致水源含蓄能力降低,地表蒸發的水汽減少、當地降雨也會減少;上風向地區森林減少,輸送到下風向地區水汽減少,也會導致下風地區降雨減少。據粗略匡算一下,損失143萬平方千米森林,相當于年降雨量減少約6141億立方米。假設平均徑流率0.44,損失水資源約2700億立方米,每噸水價按0.30元計,水資源損失810億元。

木材損失:按我國北方生物氣候條件估計,每平方千米每年產木材或薪材56立方米,143萬平方千米森林每年生產木材1.3億立方米、薪柴0.68億立方米,按1988年活立木計價每方97元,約損失194億元。

荒漠化損失:土地荒漠化指本來不是荒漠、因人類活動變成荒漠的土地。全國約有17.60萬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和15.80萬平方千米潛在荒漠化土地,按糧食生產損失估計,每年經濟損失最少188億元。

土壤侵蝕:每年土壤流失約50億噸,假設其中半數系森林破壞所致,設流失每噸土壤的造價成本為1元,其含氮、磷、鉀平均18千克,累計損失氮、磷、鉀135億噸,兩者合計每年損失最少410億元。

水庫淤塞:中國有8.4萬座水庫、總容積4688億立方米,假設因森林破壞而增加的年沉降率約為0.5%,每年約損失庫容積23億立方米,每立方米造價0.31元計,估計年損失約7億元;中國還有2848個湖泊,水面總面積為804萬平方千米,每年因泥沙沉淀湖底升高4厘米,設湖泊容積每年損失5億立方米,其中半數由于森林破壞,估計每年損失1億元。

內河通航損失:假設因森林破壞而導致內河運輸能力損失一半,以20世紀80年代貨物運輸量計,因運輸能力降低的經濟損失為41億元。

水旱災害損失:我國是一個多水旱災害的國家,每年成災面積約16.3萬平方千米,其中,水災面積5.2萬平方千米,旱災面積1.1萬平方千米。假設水災面積有一半由于森林破壞,每公頃水災財產損失以5170元計,每年損失134億元。

以上七個方面的生態問題是最直接的,其經濟損失的估計也是最保守的,讓我們略做一統計匯總(表)。從表中可看出:僅以五千年文明史而失誤損失143萬平方千米的林地,每年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就有1785億元。若以12億人口平均,每人每年由森林破壞帶來的經濟損失達149元。

表:我國森林破壞帶來的經濟損失估計

水資源
損失

木材
損失

荒漠化
損失

土壤侵蝕
損失

水庫湖泊淤塞
損失

內河航運
損失

水旱災害
損失

合計

810億元

194億元

188億元

410億元

8億元

41億元

134億元

1785億元

 

面對上述由森林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人們可以有各種假設和猜想。假設現有宜林荒山荒地都已植樹成林,每年水旱災面積減少一半,農產品損失可減少430億元;假設北方增雨能以同樣比例增產農產品,則每年可增收286億元,林產品價值將年增487億元;假設牧、漁、副業增產15%,將增收543億元;假設自來水和電增產9.9%10億元,第一產業共增產1761億元;假設我國第一產業每增產1元,國民總產值可增加2.2元左右,那么國民產值將增加4140億元,平均每人每年有345元。

19993月~8月黃河從開封至河口斷流700千米,山東、河北、山西近年雨量減少,水資源不足,從南方長江的調水工程已如箭在弦上;20004月~6月,由于北方森林、草場破壞,沙塵暴12次襲擊我國北方及華北地區,遮天蔽日、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植樹種草、保護生態環境又迫在眉睫。這兩件生態災難并非與森林破壞沒有關系,已能說明中國生態環境的現狀。本文估計的森林減少及其經濟損失可能偏小。因為,我們以現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積為評估基礎,而古代北方氣候比現在濕潤,內蒙古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土地在古代可能比現在多10萬平方千米,現在不宜林的土地一部分在古代是有林的。我們還未估計到因森林減少而導致二氧化碳增加、泥石流增加、可投資旅游的景點減少等損失,列舉上述七項粗略估計,只是為引發更多的思考。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