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進云南,便早聞瀘沽湖的大名。不僅僅因為山水清幽的共評,更因流傳久遠的“摩梭風情”。那位始于唱歌,后嫁給瑞典外交官;先寫《走出女兒國》,繼寫《走回女兒國》的楊二車娜姆,就是從那里走出去的。陽春三月,瀘沽湖的桃花梨花勝開,爭妍斗艷,湖面波光粼粼,湖水湛藍,明凈如鏡,連峰映湖中,全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
這里的一切都顯得那么粗獷、簡樸,沒有粉飾,沒有雕鑿,頗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幽美,因至今仍保留著“男不取,女不嫁”的遠古遺風而聞名于世。
有人說瀘沽湖是詩和夢,是只能意會無法訴說的秘境,是常常讓人產生奇思妙想的地方。我在瀘沽湖的兩天,足以讓我一生難忘。
第1天 麗江—寧蒗—落水—里格(瀘沽湖)
一路險峻奇美在麗江古城浪漫了幾天后,便不屑于這里的幽雅、寧靜、小資了,自然瀘沽湖是個不錯的選擇。碰巧結識了廣州的一對情侶,于是我們3人結伴同行。我們在麗江中心客運站乘坐到寧蒗的班車,票價26元,大概4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
也就是這4個多小時的路程,讓我前所未有地體會到了什么叫做“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我們的大巴一路都在盤山越嶺、在陡峭的峽谷中穿行,望不到盡頭的山峰層巒疊嶂,一邊是萬丈懸崖、一邊是突然出現在眼前的羊群馬幫,蜿蜒曲折的金沙江也在我們行進的路途中時隱時現,令人既愛又恨。路邊的房子幾乎是清一色純木結構民族特色的民居,炊煙裊裊,老人小孩倚著木墻曬著太陽,看著馬路依稀的過往車輛,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正在享受著大山給她們帶來的安逸寧靜。
盤了好幾座大山之后,路上的人煙逐漸多了起來,原來是到了寧蒗彝族自治縣縣城。幾個同去瀘沽湖的游人包了一輛小型重慶長安汽車,馬不停蹄地又趕路了,想趁天黑之前到達人間仙境———瀘沽湖。
住進一個叫“光陰”的客棧
只看名字就讓人浮想聯篇的里格島上的光陰客棧。
瀘沽湖邊的落水村,是一個完全商業化的村落,是所有旅游團隊必來的地方,卻是我們背包一族嗤之以鼻的地方。幾公里開外的里格島,正以她的美麗、恬靜張開臂膀歡迎著背包客們。
整個里格島住著幾十戶摩梭人家,生活方式相對比較原始落后,卻盡顯大山的憨厚樸實。我們借宿在一個叫“光陰”的客棧,陽臺的幾米之遙就是唾手可得的瀘沽湖,摩梭老人坐在椅子上,臉龐被紅彤彤的夕陽勾勒得滄桑無比;剛放學的小孩在湖邊嬉戲,天真無邪。
在摩梭人集中的村落,幾乎每個晚上都會有精彩的篝火晚會。這里的篝火晚會原來是為摩梭男女相互了解而舉行的,現在已經是摩梭人為游客準備的一個節目。摩梭青年身著漂亮的民族服裝,男的一頂氈帽、側扣的上衣再系上腰帶,女的是紅色鑲邊側扣上衣、系一條色彩斑斕的如彩虹般的腰帶、下面是條白色的百褶裙,男男女女圍著篝火唱歌、跳舞,跳摩梭人特有的鍋莊舞。旁觀的游客也可以加入到群舞的行列,與摩梭男女來一次親密的接觸。最后,分成摩梭人一邊,游客一邊,互相對歌。
第2天 里格—永寧(扎美寺)—草海—麗江
里格:享受一個人的瀘沽湖
薄霧中的瀘沽湖,是那么的寧靜,湖的東面泛出了魚肚白,嶄新一天的太陽就要噴薄而出。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偶爾有條魚泛出湖面,村子里的人還在熟睡,此時擁抱著只屬于我一人的瀘沽湖,心情格外的爽。
在平靜的湖上劃豬槽船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它可不同于在荔灣湖上劃游艇。瀘沽湖上最有特色的應該算是古老的豬槽船,船是用一根粗壯的圓木鏤空,兩頭削尖而成的獨木舟。瀘沽湖藏在深山,又長期與世隔絕,湖中惟用豬槽船來捕魚、載人和動物,豬槽船還是摩梭阿夏走婚的重要工具。劃船可以到里務比島和謝娃峨島,島上有寺廟、土司別墅等。
扎美喇嘛寺:靜逸出華美
今天的計劃是要途經寧蒗返回麗江,當地人說十幾公里外的永寧鄉有個摩梭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扎美喇嘛寺,于是決定前往。
我們3人包了藏民扎西朗布的北京吉普車,風塵仆仆地出發了。路上看見了可口可樂在當地建的一所希望小學,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操場上,朗朗的讀書聲清脆悅耳。路況不是很好,坑坑洼洼,結上了一層厚厚的冰。
扎美寺就在鎮上附近,我們到達寺廟的時候,廟門虛掩著,司機扎西朗布領著我們進去,廟里雜草叢生,一派荒涼景象,顯得非常安靜。兩個喇嘛正在忙他們自己的事情,對我們幾個不速之客視若無睹。寺內有一座大殿,大殿門兩側的墻壁上繪著精美的宗教壁畫,殿內奉著宗喀巴像、達賴和班禪的臺座,還有格姆女神及其他佛神的塑像。
盡管如今比較荒涼,卻掩飾不了扎美寺當年那巍峨之氣魄、香火之旺盛。
扎西朗布說,扎美寺平時只有幾個守寺喇嘛,其他喇嘛都各自在家里生活,進行晨讀晚禱,到了大法會之日,他們才自帶干糧行李,盛裝匯集到寺里舉行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