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老鐵山, 因為鳥,曾經讓張家村有著輝煌的過去,遠近的人們都羨慕他們有捕鳥為生的“鐵飯碗”;同樣也是因為老鐵山,也因為鳥,讓現在的張家村陷入了困境,因為他們必須放棄這一祖傳的謀生方式。
(毀掉捕鳥工具)
在加強環境保護的今天,張家村過去的“鐵飯碗”——捕鳥為生已經受到了強烈的沖擊,讓村民放下祖傳的“鐵飯碗”是多么的艱難,好在他們現在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并有很多人主動加入到保護鳥類的隊伍當中,盡管這一步來得稍微晚了些,但是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鳥兒不再繼續哭泣的可能。
背靠“鳥棧”老鐵山
張家村位于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鐵山街道最南端,面臨黃海和渤海,背靠在世界上十分盛名的老鐵山,而老鐵山素有“鳥棧”之稱,是候鳥的重要遷徙通道和生活的樂園。老鐵山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成為東北亞大陸候鳥遷徙的必經之地,每年有數百萬只候鳥從這里通過。
老鐵山地區鳥類繁多,數量大,資源十分豐富,現已記錄的鳥類有18目45科299種,現有鳥類占全國鳥類種數的五分之一,占東北鳥類種數的二分之一,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鳥類9種,二級保護動物的鳥類45種,其中猛禽45種,中國和日本候鳥保護協定所列的227種鳥類中,在老鐵山就有167種,“鳥棧”老鐵山可謂名不虛傳。
正是因為這些獨有的資源,自古以來,張家村都是十分驕傲的,因為這不僅在名譽上能夠比其它的村莊叫得響,更讓他們珍惜的是豐富的資源能夠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因為,捕鳥謀生的生活方式一代一代傳了下來,成為了當地名副其實的“鐵飯碗”。
好獵手年賺數萬元
近日,在張家村采訪期間,提起鳥來,村里的人們都十分避諱這一問題,但也有對此十分懷念的。
“以前的時候,每到候鳥遷徙的季節里,上山捕鳥的人就多了,那時候鳥也多,在20世紀70年代,一個好的獵手,一年下來收入幾萬元稀松平常,即使技術不好的,也能賺數千元。”在村子的半山坡上,村民張民(化名)這樣向我們描述著當時的情況,“捕鳥已經是張家村的一個傳統了,養成了習慣,而且先人就以鳥謀生。”
張民自詡是一個好的獵手,在捕鳥上有獨到之處,而且也確實因為鳥而改變了生活。他說:“以前的時候,家里都不是很富裕,雖然靠山又臨海,但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為了生存,為了捕到更多的鳥,我曾經絞盡腦汁,發明了一種又一種的捕鳥方法。”
據他講,捕鳥的手段很多,有用墻網、扣網、城網、叉網、吊網、丟蕩網、卡網和抬網網鳥的,最小的網距只有幾厘米左右,網的材料多是尼龍,這種材料質地結實,鳥一旦撞上就無法掙脫;有用訓鷹捕鳥的;有用獵槍、虎夾、弩打鳥的,有的人還用手電照黃懶子。由于這種鳥晚上落在哪里就在哪里過夜,晚上的時候用強光手電一照,再用扣網或者籠子一扣,鳥就被捉到了,十分容易,每天晚上捕捉的數量就可想而知了。
他告訴我們,每到春秋候鳥遷徙頻繁的季節,都會有大批捕鳥者上山捕鳥,既有本村的,也有附近慕名而來的狩獵人,帶這各種捕鳥工具上山,最多的時候山上的網都連成一片,每走幾步都會碰到鳥網。捕鳥者多是在下午或夜間把網架上,次日一早來抓捕被網住的鳥。被捕到的鳥有蒼鷹、松雀鷹、雀鷹、金雕、貓頭鷹、鵪鶉、斑鳩等。
鳥類的哀鳴讓人警醒
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行走在老鐵山的山梁中,到處可見村民布下的鳥網,一些鳥類的羽毛、尸體隨處可見。有的鳥頭還掛在網上,而身子早已沒有了蹤影;有的鳥摘下來十分不便,獵人就硬生生地將其撕下,有的當場將其掐死并摘毛。在狩獵者開發的網地附近,都有滿地的鳥毛和頭顱,充斥著刺鼻的氣味,其狀況令人瞠目結舌。有時候一只鳥被網住,其它的同伴就會發出哀鳴。
這種捕鳥、吃鳥的傳統習俗一直由張家村的父輩們流傳下來,并延伸到附近的村子。多年來,由于沒有正規的管理渠道,狩獵者處于各種目的,大量捕殺候鳥,直接威脅鳥類的遷徙。十年浩劫時期,這種現象越演越烈,近乎到了一種瘋狂的地步。這種現象,雖然給張家村的村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如果不加以保護,老鐵山的候鳥就有滅絕的危險。
在此基礎上,為了保護候鳥的遷徙和鳥類物種的多樣性,1980年8月,包括蛇島和老鐵山在內1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國務院批準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類屬于野生動物類型,是國家環保系統建立的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此,上百萬只過往候鳥有了護身符。
祖傳“鐵飯碗”被砸碎
老鐵山保護區的建立, 對于張家村的村民來說不啻于一聲驚雷,因為該村正好處于保護區的核心區域,最近又在村子里面建立了鳥類保護站。保護區的建立,意味著村民再也不能捕鳥了,同時村民引以自豪的“鐵飯碗”也隨著保護區的建立而破碎,對于老祖宗留給張家村的“鐵飯碗”瞬間被打碎,村民一百個不樂意,村民的情緒都很大,而且還不理解,為什么要建立保護區呢?村民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開始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感覺到天都塌了,不讓捕鳥了,我們的生活怎么辦啊!”在張家村一位村民這樣說,“我當時雖然稱不上什么好獵手,但是憑著抓點鳥也能過得不錯,鳥不讓抓了,覺得什么都沒了。”因為當時的鳥類都十分值錢。
現在的鳥類市場上,鵪鶉已經達到了8元一只,斑鳩近40元一只,而雀鷹和松雀鷹更是價格昂貴,即使這樣鳥類市場仍然供不應求,求購者絡繹不決。在顧客“寧吃飛禽半兩,不吃走獸一斤”的感召下,許多飯店更是紛紛搶購。據了解,當時和上述那位村民抱有同樣心情的不再少數。
放下鳥銃村民何去何從
不捕鳥,意味著從此就得過貧窮的日子,這讓過貫了寬松生活的張家村村民一時適應不過來;但捕鳥就觸犯了國家的法律。在富有與貧窮的十字路口,張家村是繼續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富有生活,還是打破傳統過一段暫時困難的日子,這是擺在張家村所有村民面前的兩種選擇。
“現在村民已經不象外人想象的那樣‘野蠻’了,也不再是人們痛恨的鳥販子了。”張家村的張書記這樣表示,“村子里的空氣含氧量已經達到了百分之百,讓城市人到這里來吸氧,賺氧氣錢已經成為現實。”日前,在張家村采訪的時候,我們聽到了一個這樣驚人的消息。鳥不讓捕了,村民都想賺錢的出路,但是一個個賺錢的渠道都被環保部門卡死了,村民有很大的抵觸情緒,有的還對著干。
(駐軍官兵在摘樹上的鳥網)
如今,隨著廣大群眾愛鳥護鳥意識的增強,改變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傳統思想,大多人在政策的感召下,自愿交出了槍支,放下鳥銃等捕鳥工具。還有的村民主動加入到護鳥的行列中來,看到山上有鳥網,村民就將其摘下,平時遇到受傷的鳥或者幼鳥,村民也將它們送到保護區設在村里的救助站里。走在村子里的各個小山坳中,雖然不是候鳥遷徙的季節,但隨時都能夠聽到鳥的鳴叫,樹枝上的鳥窩隨處可見。
保護鳥之路任重道遠
盡管人們愛鳥護鳥的意識在不斷加強,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執迷不悟,鋌而走險,受暴力的誘惑,他們這些人更加變本加厲,每天專門和執法者打游擊。網收繳了,他們再放,一張網的價格只需要兩三只鳥就可以彌補上,狩獵者正是抱著這種僥幸心理與保護區人員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通過蹲坑、放哨、設置路障等方式來觀察和干擾保護區人員的工作,甚至通過提供假情報來誤導保護區的工作。
“由于狩獵者對地形相當熟悉,又是在黑夜行動,當他們跳入懸崖逃跑的時候,我們的工作人員卻經常滑入深溝中。”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處長王黎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同時,我們的工作人員還時常受到狩獵分子的威脅和反擊,有的還被他們推到深溝里,難度太大了。”
據了解,在近10年的護鳥工作中,保護區管理處共收繳各種網具達33254塊,燈具1986盞,抓獲違法捕獵者達1992余人,拘留24人,被判刑1人,查處飯店36家。截止,今年初,保護處再次收繳網具1887塊,放飛被捕的鳥類376只。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嚴重干擾了候鳥的正常遷徙,并導致候鳥的數量大大減少,而人類也反過來會因自己的行為而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再過一段時間,又該到了候鳥遷徙的高峰期,大批的候鳥將再一次飛到老鐵山,飛到曾經給它們帶來噩夢的張家村,而張家村如今已經變成了“天然氧吧”,正在張開雙臂等待這些老朋友的到來。
《遷徙的鳥》的導演雅克·貝漢曾意味深長地說,“期待有一天,人們能夠明白地球是人和動物共有的家園,那時人們一定能像鳥兒一樣獲得自由。”